欢迎访问湖北高校思政网!
公历
大众传媒在大数据背景下更要坚守伦理
— — 评《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研究》
字体:【
2023年01月31日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量:392

大数据新技术迅速催生了各类新媒体,新型传播载体使信息传播更具有瞬时性和便捷性。随着新旧媒体的不断融合,对于传媒的伦理道德提出更高要求。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在客观上更容易引发传媒道德失范。大数据新技术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受众的生活方式。现在,更多的受众通过新的传播载体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这种碎片式、快餐式的传播方式不断冲击着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彭颜红博士的专著《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研究》专门研究了对于传媒道德失范的治理问题,正是顺应了时代之需。该书于2018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作者博士论文为蓝本并加入近年最新研究成果撰写而成,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新成果。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当代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为研究对象,对大众传播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影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对如下问题开展了深入思考和多维度的研究:首先,分析总结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主要表现在有偿新闻、虚假报道、恶意炒作、传媒偏见、低俗内容、网络失范等等,这些现象严重违背、破坏和侵犯了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大众传媒职业道德规范。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所造成的显性和隐性的危害不容忽视,这些恶果主要有扰乱社会秩序、降低道德水平和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等等。其次,深入探讨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道德和利益这两方面,还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心理原因、人文社会原因和现行体制上的原因等。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致使传媒对传统美德产生疏离,从而渐渐背离积极合理的价值观,传统的职业精神日益淡薄,以至于一些传媒人的职业理想不崇高,职业态度不端正,职业责任不强,职业良心沦丧,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第三,提出“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是个综合工程”的观点,从四个机制着手提出了有效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对策。即加强大众传媒道德的维护机制、健全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预警机制、建构大众传媒道德立体化管理机制、完善大众传媒道德刚性监督机制。作者提出,要把这四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运行,就能有效增强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治理力度。

尽管对于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及其治理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此项研究还不是很到位。现有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大众传媒的职业化特征正在日益鲜明,业界关注职业技能较多,而对传媒的伦理道德研究还不够系统,特别是对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还不太多。前人的研究大多探讨大众传媒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是符合伦理的,这些研究从方方面面都向人们揭示了积极的大众传媒应坚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主要强调道德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性。大家达成的共识是大众传媒存在着道德上的诸多问题,但是对于为何存在道德失范、如何提升大众传媒道德水平、如何促进传媒和传媒人恪守传媒道德规范、如何治理传媒道德失范,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具体问题,目前的研究还显得很薄弱,还存在着不少空白点,而这又是目前从理论上以及从实践上都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对此开展了大胆、科学、理性的有益尝试,这一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新意,也具有一定难度。从这一研究视角看,本书是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现有的一些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及时有效的研究能促进大众传播的良性循环和大众传播正向强势作用的发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然而这些学科相交叉后的新的学科成果尚不太成熟,大众传播活动的实践迫切需要利用这些理论成果。本书除了借鉴以上提到的一些学科知识以外还涉及到相关的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为主线,以大众传媒通过大众传播活动对道德的影响为辅线,以我国大众传媒为载体,瞄准道德领域进行系统研究,重点对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现象、原因等进行剖析,深入探讨其治理措施,提出要积极建构道德传媒。这些思索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说有些创新,但还很不成熟。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让大众传媒在道德悖论面前少一些道德选择的痛苦和困惑。本书对如下问题的研究有些创新性的突破。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一)对大众传播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影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

前人已经比较深入地研究过大众传播活动的很多方面,对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教育等已经研究得相当透彻,可是对大众传播活动的道德影响并没有进行系统研究,要探讨如何治理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必须首先系统梳理大众传播活动在不同领域中的道德影响,这对前人的研究应该是一点弥补。

(二)提出“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是个综合工程”的新观点

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特有的一部分,有效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应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实施,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以形成最大的合力,力争达到最佳治理效果,而不能只强调从哪一方面去严格治理。如果没有充分调动全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力量,治理成果会很快被许多负面因素消解。当今身处信息社会的人们获取权威信息除了最原始的口耳相传以外依然主要依靠大众传媒,如果大众传媒经常主观故意发布虚假消息,这对受众造成的伤害是相当大的。社会各界都在呼吁治理虚假新闻,各有关部门也在尽自己所能积极治理和预防,可是这些行动不是孤立的,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是一个综合工程,要有效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必须树立全局意识,要全盘考虑、综合实施,不能只在行业内部开展整顿。

(三)提出“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要完善四个机制”的新措施

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要求大众传媒实行严格自律的同时要结合强力有效的他律,还要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充分调动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联合采用大众传媒道德维护机制、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预警机制、大众传媒道德立体化管理机制和大众传媒道德刚性监督机制,这四个机制都要高度重视系统运作,不能有任何偏颇。提出“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要完善四个机制”,是本书比较重要的一个创新。

(四)研究方法的创新

本研究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而是采取全球化视野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对我国主流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本书比较研究的内容还有:国内外大众传媒道德规范中对失范行为的规约、国内外大学相关专业的传媒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国内外利用大众传媒所开展的道德教育和传媒道德建设。目前,许多国家都纷纷制定和修订大众传媒的行业道德规范。但是,各国之间关于大众传媒道德规范的交流还不够,大多数国家只关注本国,根据本国情况制定道德规范。全球化的浪潮使信息正在跨越国界进行着更迅捷的传播,因此,各国在制定本国的大众传媒道德规范时也要关注别国,对各国大众传媒道德规范进行比较研究非常必要。尽管现有的比较研究的成果还是有一些,如陈力丹的《自由与责任:国际社会新闻自律研究》、张咏华等的《新闻传媒业的他律与自律》,但是就本书作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对于专门规约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现象的一系列条约规章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还几乎没有公开面世。本书在这方面也作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当前,不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紧抓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研究,能促进大众传播的良性循环和大众传播正向强势作用的发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然而这些学科交叉后的新的学科成果还比较薄弱,而大众传播活动的实践迫切需要这些理论成果的指导。该书除了借鉴以上提到的一些学科知识以外,还涉及到相关的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全书以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为主线,以大众传媒通过大众传播活动对道德的影响为辅线,以我国大众传媒为载体,瞄准道德领域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要积极建构道德传媒。这些思索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说有了一些创新,能够启发大众传媒面临道德悖论时减少一些道德选择的痛苦和困惑。

本书观点新颖、布局合理、逻辑严谨、论述充分,材料翔实、案例丰富,文字优美,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本书的写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读者群可以很广泛,相关行业领导者、学术界理论研究工作者、传媒业界从业人员、在校学生未来潜在的从业人员都可以参阅本书。

本书的研究和写作始终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多年丰富的职业经历和求学经历写成。作者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结构完整,早年在武汉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获得本专业的博士学位。在校期间学习非常用功,成绩优秀。学位论文得到院校两级学位委员会的高度赞扬。

同时,作者还从事过多年的新闻采编工作,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卓著的职业精神,文字功底深厚,对相关行业相当熟悉,对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本书的写作风格是能用活泼激情的文字阐述深刻的理论研究成果,能让读者在充分接受最新信息的同时获得理论提升。本书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本书是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涉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新闻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本书紧扣大众传媒与道德的关系,锁定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开展深入研究,系统描述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一系列表现,提出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有效措施,一方面从外面强力监控,另一方面要多练内功,积极建构道德传媒。

本书研究方法灵活,采取比较研究法时注重横比和纵比相结合,通过综合考证提炼出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本书收集的资料相当丰富,国内外很多经典案例,时空跨度大,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还可以给读者提供查阅资料的便利。

本书对新闻工作从业者也具有重要道德教育价值。作者在书中深刻表达了自己的职业追求和职业伦理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果没有严格的职业自律,新闻工作从业者极易迷失方向,从而会沦为金钱的奴隶,因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和公众产生更大的伤害。本书对于提升新闻工作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准有一定实践操作价值。

本书对相关行业领导也能有一定参考作用。相关行业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必定要经过艰辛的思索和实践考察。本书收集的数据、案例等,都可以给予领导参考借鉴,为领导作出更加正确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书对于广大受众也是相当有阅读价值的。一方面,本书可读性很强,文笔精致流畅,所选案例很有故事性,另一方面,书中有重要的篇幅介绍了受众如何培养传媒素养,这一点对于传媒社会的广大受众是相当有意义的,现代人要关于充分合理地利用传媒获取生活方便,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科学导航。而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时期内会长期存在,广大受众必须有较强的传媒素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传媒道德失范而受到的伤害,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传媒为自己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补充了新观点、新材料,特别是注入了近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富有新时代的新特色,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该书区别于一般学术著作的最重要的特色是可读性较强。该书作者在多年的新闻实践经历中,掌握了大量典型的新闻事件一手资料,书中引用的大量案例对于书中观点能作出恰到好处的例证,引人入胜的事件情节能加深读者对理论的理解,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由于作者有多年的新闻采写实践经历,因而对于当今传播实践的思考更深,特别是能更加准确地挖掘传媒道德失范的根源,提出相对有效的治理措施。因此,该书的研究是作者本人始终以实践者亲历亲为开展研究得出的思考,这样的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更能接近事物的本源,而不是局外人游离于事件外部的观察与推理。该书呈现出的就是一个职业人在多年职业经历中的深刻体验。因此,适合众多方面的读者群。作者在书中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职业追求和职业伦理观,对于提升新闻工作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准具有一定实践操作价值;对于广大受众也能有助于提高媒体素养,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传媒道德失范而受到的伤害,利用传媒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作者简介:石书臣,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是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经验研究” 21BKS134、湖北省哲学社科重大项目 “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提升研究” 20ZD048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张旭 )

意见反馈 湖北高校思政网目前正处于初级建设阶段,欢迎广大师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经验不足,在资料整理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甚至错误,如您在浏览本网站中,发现任何疏漏和错误,请及时提醒、批评指正,我们将立即整改。愿我们携起手来,群策群力,集众人之智,早日把我们共同的网络家园建设好、管理好、维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