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学院:强化党建引领 践行强国使命
发布日期:2025-08-11
来源:武汉城市学院
浏览量:591

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核心内涵,突出强调了思政引领、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民生保障、社会协同与国际影响六大力量。在这一纲领指引下,武汉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教工第一党支部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和湖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始终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科研与服务深度融合,展现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新时代的使命与作为。

该支部目前共有党员16名,包括高级职称8人、讲师8人,其中博士3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政治过硬、业务突出的党员教师队伍。长期以来,支部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多次获评校级“先进党支部”,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同步提升、同频共振。

多维联建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发展新动能

支部积极构建“高校—地方—企业”三维联动党建机制,与“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开展常态化协作,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别山精神、抗疫精神等组织联合学习与专题研讨,共同破解理论难点、共享先进经验。

图片1.png 

图1 武汉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教工第一党支部与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工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活动

通过开展“重走革命足迹”主题实践,组织党员赴辛亥革命博物馆、红安县革命旧址实地学习,选派支部书记参加专题培训,排演《红安永远红》红色剧目,推动党员干部深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重点企业与乡村振兴驻点村,切实破解发展难题,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党建新格局。

 图片2.png

图2 2023年支部书记何舒卉在红安参加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

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支部坚定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持续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由支部书记何舒卉副教授主持的《管理学》获评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湖北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建设等战略内容系统融入教学。2025年,由支部书记何舒卉副教授作为专业负责人的工商管理专业成功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A档本科专业。

支部不断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形式,优化“湖北工业精神传承路线”,带领学生探访中共五大会址、十堰二汽纪念馆、三峡大坝等,依托校内红安校区李先念雕像、中原突围战浮雕、106海舰红色研学中心等资源,将红色基因与管理学教学深度融合,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

 图片3.png

图3 武汉城市学院红安校区106海舰校园红色研学中心

科研深耕助力区域发展,建言献策获政府采纳

支部充分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曾繁华教授团队依托湖北省软科学项目,走访东湖高新区近40家光电子企业及行业协会,完成多项高质量调研,参与编制的《荆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多项建议被采纳。2024年,学部获批立项建设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并下设四个研究所,紧密围绕产业创新与区域经济主题开展一线调研与政策研究。支部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获湖北省领导批示,为地方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

图片4.png

图4 党员教师团队赴锐科激光公司实地调研

实践育人提升综合素养,志愿服务传承红色基因

支部高度重视通过实践锻炼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与武汉育知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组织专业实习与调研活动。支部书记何舒卉副教授指导的学生调研报告获湖北省“挑战杯”二等奖。近年来,支部教师共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36项奖励,包括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支部推动学生深入保康县寨湾村开展乡村振兴实践,组织志愿服务400余场,学生党员冯迪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通过常态化“红色研学”等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锤炼本领、传承使命。

面向未来,支部将继续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牵引,不断拓展党建联建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更多思政与专业深度融合的金课,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完善实践育人机制,以实际行动践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湖北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基层党建的澎湃力量。

责任编辑:朱君,夏梦晓,何佳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