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35期作品,近百万浏览量!解密艺术之美背后的育人密码
发布日期:2023-11-02
来源: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浏览量:1002

本网讯(通讯员 祝璇尹璇)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其中1个教工党支部、2个本科生党支部、1个研究生党支部。2022年9月,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图片1.jpg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绘中国故事:与湖北文明网合作共建“画说节气”专栏,用独特的视觉设计语言讲述中国传统文化,获评中央文明办2022年度全国融合传播优秀案例;美中国形象:将视觉艺术设计融入到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社会服务和建设中,组织师生完成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会徽和“兵兵”吉祥物的设计,积极参与武汉市地铁和南昌市地铁站点设计;育设计先锋:在社区、学校、乡村开展晨曦公益美育课堂,积极践行社会美育责任,传播大美与大爱。

前不久,中央文明办下发《关于表彰2022年度文明网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地方文明网站、融合传播优秀案例、优秀联络员的决定》。其中,由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与湖北文明网共创共建的“画说节气”专栏荣获融合传播优秀案例奖。

图片2.jpg 

“画说节气”栏目主要聚焦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由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为每篇推文创作插画配图,用设计图像语言讲述中华文化故事。目前已刊发了35期作品,获得了近百万的浏览量。

在艺术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传统。近年来,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以艺铸魂、以艺树人、以艺筑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设计学子。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建设,促进系部的全面发展。

图片3.jpg 

打造“思政+艺术”特色课程

每逢中秋佳节,秋高气爽。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前往河南、安徽、甘肃等地,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采风写生。
  此次采风写生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一路上,同学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用画笔画出所见、所闻、所感。 

图片4.jpg

重走红旗渠后,学生李易达深受触动,创作《太行红旗渠》系列作品,弘扬红旗渠精神,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作品中,村民腰间系着绳索,拿着简陋的工具,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整个画面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此次写生采风活动,不仅是专业实践课,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罗远红说,学院党委立足学院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构建“思政+艺术”模式,打造“一月一主题”艺术思政大课。  

图片5.jpg

每月主题怎么制定?学院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根据节日和热点话题,设置当月主题,并对应到具体的课程中。

每年五四青年节,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都将五四精神作为该月的思政主题。在《版式设计》的课堂上,授课老师鲁琼阳分享陈望道等人的故事,带领学生围绕新时代中国青年这一主题,进行海报和宣传册设计。   

有的同学从陈望道吃墨水的故事中找到灵感,化用粽子的形状,巧妙地展现陈望道专心致志工作的形象;有的同学利用图形和文字的对比,传递出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大家选取不同的题材,共创作出23件课程作品并展出。展览现场,不少师生驻足欣赏,汲取奋进力量。 

图片6.jpg

“学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打造一批课程,推出一批名师,形成系列品牌,努力打造‘一月一主题’艺术思政大课特色党建名片,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艺术之美,以艺术之光点亮思政之美。”罗远红说。 

画笔绘出文化自信

“露成霜,秋意浓,美好正当时,今日0时21分,我们迎来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10月24日上午,文明湖北微信公众号推送“画说节气”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霜降的习俗。 

 

图片7.jpg

“画说节气”中生动有趣的插画由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完成。从2022年5月开始,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承担了省文明办“画说节气”专栏的创作,并由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凃志初组建设计团队并全程指导。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更好地设计作品,我们定期召开研讨会,带领学生深入挖掘特色元素,大家团结协作,创作出许多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作品,获得了近百万的浏览量。”凃志初说。
  团队成员、2021级研究生陈佳睿在创作中实现了自我蜕变。她说:“创作初期,我一直找不到自己的风格。多亏了凃老师的指引,我开始尝试将汉字和库淑兰剪纸相结合,在建立个人创作风格的同时,增强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在教育引导学生用视觉艺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同时,学院党委还充分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的作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在多个国家级赛事中斩获大奖。 

图片8.jpg

教师党支部书记刘念,连续两年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她不仅自己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方针政策,还要求学生以服务社会思考选题。
  第八届“互联网+”大赛,刘念等人带领学生以《视域之外——超高清/VR/A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呈现的应用研究》为题,借助企业的技术手段,研究现代科技如何为传统艺术赋能。

该项目不仅获得国家级铜奖,还带来了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今年4月,《媒介技术与表现》XR沉浸式校企合作课程正式在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启动。在该课程中,企业技术专家进课堂,带来前沿知识,学生和专家近距离交流,共同创作作品,提升专业能力。

传递晨曦之光

在藏龙社区保利清能小区,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拿着画笔、颜料桶、刷子等工具,在白墙上勾勒、涂抹,一幅五彩缤纷的画作跃然墙上。   

图片9.jpg

这群大学生志愿者正是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晨曦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晨曦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3年,十年间,服务队坚守公益初心,将美育课堂带到社区和农村,发挥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暑假,晨曦志愿服务队走进恩施盛家坝中心小学,带队的党员教师张志强和队员们立足恩施地方特色,量身制定授课内容,融合爱国主义教育、长江生态保护、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等多个主题,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收获知识、不断成长。
  课程结束后,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找到志愿者,他说:“我想和哥哥姐姐们一样,穿上黄色背心,传承志愿精神。”

除美育课堂外,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还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参与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张志强老师带领学院青年学子,走访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在得知当地急需特色茶叶包装设计后,学院党委组织专业教师带领同学们运用所学所长,提供茶叶品牌包装设计、文创产业设计、电商营销设计等一系列设计服务,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了销量。

图片10.jpg

“学院将坚持用艺术服务社会,开展艺术设计、城乡研学、美育支教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本领的高等美术人才。”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罗远红说。

责任编辑:卢文博,李林,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