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7年抗癌、3000多个日夜......他圆梦大学,成为专业第一!
本网讯(通讯员 陶昌玲 张海龙)22岁、阳光开朗、专业第一,获得表彰荣誉30余项,这个课后追着老师提问的男孩,似乎怎样都无法与癌症联系起来,但当看向一摞摞的化疗就诊单时,才明白那爽朗笑容背后的坚强。
7年,3000多个日夜,历经24个疗程的化疗,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法学专业本科生刘沫言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他依旧热爱生活,向阳而生。
2001年,刘沫言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他自幼跟随着年迈的奶奶长大,他深知父母日夜忙碌、奔波于生计的不易与辛苦,他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黄冈中学,满怀着对生活的热爱踏入了高中生活。
2018年夏,平淡的生活随着刘沫言腹部的剧痛发生了改变,他连夜被送往黄冈市中心医院的急诊室,但当地的医生却束手无策,无奈之时,一家人辗转武汉求医问诊。
在武汉,刘沫言被确诊为腹膜后尤文氏肉瘤,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癌症......当16岁的他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大脑一片空白,瘫坐在凳子上,眼泪不自觉地从脸庞滑落,父母搀扶在一起,也早已哽咽。
“一切向前看,生活还要继续”,这是刘沫言第一次手术时鼓励自己、也是安慰父母的话。手术是顺利的,但也时常会伴随着术后阵阵头晕耳鸣和不时突如其来的隐隐疼痛。
半年的术后休养调整,凭借对学习的渴望和对人文的热爱,刘沫言毅然决然地选择重返校园,征战高考,去靠近、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一年的努力奋斗,刘沫言顺利考上了三峡大学,本以为可以尽情地享受大学生活,但却因病情的变化,刘沫言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休学。
一年间刘沫言接受了24个疗程的化疗、17次放疗、三个月的靶向药治疗以及大大小小数台手术。在武汉的治疗并不那么顺利,高昂的药费、化疗的副作用、服药后的不适......日复一日的治疗,刘沫言躺在病床上,疼痛不减、日渐消瘦,脱发,腹泻、呕吐也成了家常便饭,但刘沫言都咬牙坚持下来了。
2021年7月,刘沫言和父母决心北上求医,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着仅存的积蓄来到北京,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生面诊后,他又开始了漫漫的“化疗”征途。一次抽血中,护士发现刘沫言的左手血管已经被化疗药物严重破坏,不得不在右侧手臂内部置入PICC导管,辅助每天长达12小时的输液。刘沫言的母亲在一旁不禁哭出声来,而刘沫言则是含泪笑着安慰母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3月的北京寒风正盛,刘沫言母子二人在纷纷大雪中奔波于数个医院之间,寻找合适的手术方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由于疫情的反复,医院不断调整着防控政策,刘沫言被告知只能自己一人入院手术。刘沫言一个人被缓缓地推入电梯,住院检查准备手术,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在病房度过被病痛折磨的夜晚,大颗大颗的泪珠如释重负般滚落,随即又止住……
幸运的是,手术是成功的,醒来后刘沫言在ICU病房里静静躺着,伤口的疼痛和寒夜的孤独他早已习惯。20多天后,刘沫言终于出院了,结束最后几个疗程的化疗后已经能正常行走,刘沫言终于重新回归生活的怀抱。
2022年9月,纵然阔别校园两年之久,但他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也依旧如初。从皎月未沉的清晨到繁星点点的夜晚,图书馆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换来了专业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并在多门课程中取得最高分。同时,刘沫言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长江电力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和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标兵”等多项表彰荣誉。
在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先后获得“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湖北省三等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校赛一等奖、三峡大学“百生讲坛”金牌主讲人等奖项30余项,纵使病痛缠身,刘沫言仍不忘每周健身,强健体魄。
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刘沫言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不论是校外“三峡蚁工”“社区支教”,还是校内“环境卫生责任田”等,总能在各种志愿活动中发现他的身影,刘沫言多次获得黄州区、社区及校内 “优秀志愿者”称号,他让生命绽放出青春的光彩。
“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感染大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年华。”在宜昌市首届大学生演讲比赛的现场,刘沫言励志向上的故事获得阵阵掌声,他的事迹被青春宜昌、三峡青年等校内外媒体报道,也在病友中广为流传。
此刻,刘沫言正在前往北京开始新一轮的治疗。他相信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山,没有不能跨过的江海,他将用自己的奋斗和汗水谱写出属于他独一无二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