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学院:从播音学子到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前线记者
本网讯(通讯员 刘欢 胡君)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有这样一位学生,从略带广东口音的播音生,到独当一面连续三次参与播报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的前线记者,再到立志参军入伍,传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好青年,他就是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4班的张汉杰。
张汉杰 生活照
在迷茫中前进
谁的青春不迷茫?每一位初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应该都怀揣着激动与害怕的双重心情,一面向往着大学生活的自由,一面又为自己如何规划大学生涯而惴惴不安。
张汉杰也是如此,但他并没有停滞不前。刚上大一的张汉杰在迷茫中摸索着前进。他从所学专业出发,考量自己多方面能力。他认为自己性格较为严肃,做事不够灵活,这使得他在播稿时显得过于生硬,缺乏灵动。这份及时的自查指引他加入校广播台。在广播台的实践中,张汉杰不断练习,通过尝试各种类型的稿件,在摸索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播稿风格。在学长学姐的悉心指导下,张汉杰一方面积极克服播音能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他开始拓展能力,慢慢学着写稿,学着操作调音台、灯控台和相机。
随着更多地尝试,张汉杰也迎来了更多的机会。因为他的勤奋好学,2020年时,学院招募优秀学生进公众号团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副教授朱丽老师向学院推荐了他。在武汉东湖学院建党一百周年校庆活动中,他担任副导演,从舞台灯光的布置到节目编排,都突出表现了个人能力。
建党一百周年校庆活动中出演《红船1921》的五四青年
从广播台的播稿到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公众号的编辑,学院每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和大型活动都有他忙碌拍摄的身影。校内到校外,他不敢放弃任何一次可以提升的机会。每一次的尝试,都让他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大大小小的活动填满了张汉杰所有的课余时间,不仅拓展了他的能力,而且让他忙得忘记了大一的迷茫,参与的校园活动越多,他掌握的能力变得更加丰富。
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开办的红色宣传讲座中作为武汉东湖学院代表发言
迈向不平凡的第一步
不满足于校内活动的张汉杰,开始将视野与简历投向了校外。大二,他通过了简历筛选和线上面试收到了来自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的实习邀请。他只身前往北京,跟随着宣传中心的老师,投身于稿件编辑、视频拍摄与后期剪辑等各项工作中。或许是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打动了老师,或许是他身上展现出的潜力让老师看到了培养的价值,又或许是团队正需要人手,临近9月准备返校之际,单位老师诚挚地邀请他多留几日,参与第八批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的报道工作。他深知,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练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向学校请假,带着行李箱与团队的老师们一同奔赴沈阳。
第八批至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工作证
前线的报道工作紧张而繁重,作为新人,他努力紧跟团队老师的步伐,适应着与办公室截然不同的前线工作环境。在这里,他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同时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采访任务,这无疑是对他身心的一次巨大考验。然而,令他深受触动的是,面对如山的工作任务和层出不穷的突发状况,团队的老师们总能保持冷静,准时完成上级交付的采访拍摄任务。
在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的宣传周中,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官方账号“中国退役军人”发布了大量的原创内容,包括图文、短视频和直播等,全网总曝光量高达25.5亿,这对于一个新兴的官方账号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这一成就让他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播音生仅仅依靠传统的写稿和播报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官方媒体的宣传阵地正在逐渐转向短视频平台。
2023年采访结束后与抗美援朝老战士李维波合影
目睹了前线媒体团队的工作方式后,张汉杰深感自己在学识、技能、心态和眼界上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些差距,他决心继续回到校园,去课堂上找到这些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于是,在2021年9月,他回到学校,竞选并成功担任了校广播台的播音部部长。他开始投身于学科竞赛和校内宣传活动,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练习短视频的拍摄和剪辑技巧。他希望通过这些行动,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在来年再次与北京的老师们并肩作战,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他深知,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才能在播音与媒体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的实习邀请像一份礼物奖励着从不懈怠的张汉杰。或许当他后来再次收到单位邀请,推着行李箱独自前往北京,在寒冷的空气里深深哈出一口气时,他才能偷偷松一口气,庆幸自己的坚持,明白天道酬勤,相信之前的努力真的会让他离梦想更进一步。
信仰指引前进方向
大一大二的张汉杰没有方向,但他从不停歇寻找机会、寻找方向。直到经历了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的实习,他才明白自己的心之所向。在这次实习中,他深刻体会到了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的重要性。他跟随团队前往沈阳,参与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聆听了老战士们的心声。其中,毕春芝奶奶的话语深深触动了他,让他意识到历史的接力棒正在从老战士们的手中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
他深知,要将这些英勇事迹传播出去,让更多年轻一辈的人们真正意识到抗美援朝精神的含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因此,他和团队的老师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宣传周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仅在拍摄剪辑方面表现出色,还积极负责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的信息发布工作,参与了党的二十大专题页的设计和文章审核发布。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宝贵的新闻写作经验,也在《中国退役军人》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署名文章,向着他心目中理想的新闻工作者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大四时,他重新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但这一次他不再迷茫。老战士们的话语始终伴随着他,坚定着他的信仰和前进方向。他再次收到了实习单位的邀请,参与了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迎回仪式的宣传工作。面对零下十五摄氏度的严寒天气和繁重的拍摄任务,他已经成长到可以独当一面,带领团队新人完成拍摄剪辑作业的程度。他的成长速度获得了单位老师的一致赞叹,他也真正感觉到了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逆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第十批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现场
在结束给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拍摄后,他向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毕业规划——他想要参军,去往那些最可爱的人身边,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下那些平凡人不平凡的时刻。老战士们听后无比高兴,鼓励他勇往直前。对他来说,参军并不是一时的热血上头,也不是简单地体验生活,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信仰和追求。他深知,那些老战士的话语、那些坚守阵地的战士、那些刻在烈士英名墙上的名字,都是他的信仰之源,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信仰驱逐了人生的大雾,迎来了光明的未来。在信仰的照耀下,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坚定了自己的步伐。他相信,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更多平凡人的不平凡时刻,为传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直播现场图
第十批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结束后与运20战机合影
2023年 第十批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前一天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