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四序耕心”筑品牌,劳动教育育新人
发布日期:2025-11-12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浏览量:133

本网讯(通讯员 邓李欣)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与电子信息学院联合推进)以“五育并举”为根本遵循,立足新工科育人改革浪潮,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魂、新工科特色为骨、协同实践为脉,打造“四序耕心,全时育才”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周期,通过具象化的实践、可感知的体验、可量化的成效,让劳动精神真正融入学生成长血脉,培育“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

稻田里的劳动课 李周阳摄.jpg

品牌根基:“双锚定+三联动”筑牢劳动育人底座

劳动教育需“思想先行,平台托底”,学院劳动教育通过“两个明确”锚定思想方向,以“三个场域”搭建实践载体,杜绝劳动教育形式化、碎片化。学院从理论源头与角色定位双维度破题,凝聚师生共识。一方面,明确劳动教育是“成长必需品”,以袁隆平躬耕稻田、邓稼先隐姓埋名搞科研的事迹为鲜活教材,讲清劳动是贯穿成长的“必修课”,而非单纯体力活。通过“劳动之星大讲坛”“青马讲坛”等载体,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课本走进生活。另一方面,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将劳动设计权、管理权交还学生。班级设立劳动教育专员,与辅导员共定方案、签订“劳动合同”,推动学生从“要我劳动”转变为“我要劳动”。

学院打破校园的局限,整合“家校社”三方资源,构建“处处能劳动、时时可实践”的立体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协同育人效应,建立了多个“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智慧农田试点基地”,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劳动实践提供充足空间。让劳动技能有地方练、劳动价值有地方显,推动劳动教育从校园内走向更广阔舞台。

志愿者清扫草地上的垃圾  吴晨摄.jpg

学生参与春耕种植.jpg

核心模式:“四序耕心”构建全周期劳动育人链条

学院以四季时序为脉络,设计“春耕筑基、夏耘砺行、秋收聚能、冬藏蓄势” 育人链条,让劳动教育全周期层层递进、深度落地。春季聚焦劳动意识培育。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习,组织学生赴戴家湖劳模公园研学、采访“我身边的劳动模范”。此外,学院以“春耕”为育人起点,开设“田野课堂”,将北园一站式学生社区花圃改造为劳动实践田,招募“花圃主理人”,带领学生播种了向日葵、花生、番茄等植物。不仅让学生掌握种植技能,更唤醒对耕耘与收获的深层认同。 

夏季以“劳动教育+”模式打破学科边界,凸显新工科优势。带领学生前往袁夫稻田开展“稻田里的思政课”,体验插秧劳作。学院“智行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黄梅县,劳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将黄梅挑花与大数据结合,搭建图案数据库并进行直播推广。崇实战队学生将劳动教育融入科创,夜以继日调试哨兵机器人,成为高校机甲团队引领者。“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同步推进,开展“润屋行动”“暑期学堂”,让劳动技能成为服务他人的暖心工具。

秋季学院积极链接资源,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退伍大学生以部队标准打造“宿舍样板间”,固定每周四用“线下监督+线上查寝”保障宿舍劳动质量。沁湖廉园、一站式学生社区等处处可见劳动身影。推出“21天家务挑战赛”“亲子厨房技能传习”,通过《家庭劳动素养成长档案》记录家庭劳动过程。作为新工科院系,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将田地、工厂等设为生产性劳动基地,组织学生走进茶园、专精特新企业体验生产劳动技能,相关实践获中央及省级媒体报道。

冬季聚焦总结沉淀和长效激励,确保劳动教育可持续。构建劳动教育四维评析体系,实行“固定+自选”阶梯式方案,低年级注重理论学习和劳动实践,高年级注重劳动技能和创新创业相融合。设立“劳动超市”,学生可凭劳动时长兑换文创及生活用品。同时,开展“冬至包饺”“清扫积雪”等时令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协作中体会责任与担当。

实践团成员了解新铝材制作过程 通讯员赵婉涛摄.jpg

学生学习黄梅挑花 通讯员赵婉涛摄_compressed.jpg

品牌成效:多方赋能,擦亮劳动教育“新工科名片”

如今,“四序耕心”已成为学院劳动育人的“闪亮名片”。从“花圃主理人”到“科创能手”,从“宿舍清扫”到“社会服务”,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以“四序耕心”为纽带,让劳动教育成为“塑造灵魂、锤炼本领”的育人载体。涌现出全国钢铁行业优秀共青团员、“十大魅力学子”等优秀学生和团队,劳动教育相关活动获人民网、中青报等中央及省级媒体多次报道,为新工科院校劳动教育提供“可借鉴样本”。这一品牌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更是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新工科人才的生动体现。未来,学院将持续深耕劳动教育,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注入劳动力量。

责任编辑:曹琳,谭垚,湖北高校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