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学院:利用AI助攻,00后直呼:这样的课堂请再来一打!
本网讯(通讯员 肖长清)当思政课遇上春日暖阳,当AI技术碰撞经典理论,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看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龚国富老师如何把“三大改造”讲成青春版“思辨会”,让00后大学生追着听课!
“在教室里容易犯困,但在操场上,连空气都是自由的!”这成了参与这堂特殊思政课的学生们最深的感受。
龚老师大胆创新,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搬到了学校操场。没有固定的座位,没有沉闷的PPT,取而代之的是围坐成圈的同学们、手中的讨论提纲,以及AI技术加持的实时互动系统。
“思政课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思’起来。”龚老师说道。
为了让讨论更深入、互动更高效,龚老师引入了AI讨论辅助系统,实现了:
实时观点可视化——学生发言自动生成关键词云图,聚焦讨论热点。
智能案例匹配——分析“三大改造”时,系统自动推送历史影像资料。
数据化反馈——实时统计观点分布,让思辨过程清晰可见。
“当我说‘农业合作化要辩证看待’时,AI立刻推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案例,太智能了!”李冉同学兴奋地说。
在这场开放式讨论中,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展现了独到的见解:
谈“三大改造”:张晓娜结合家族经历谈到:“从爷爷辈的集体生产到现在的家庭农场,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让我更深刻理解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论“十大关系”:李淼从专业角度分析:“就像算法要平衡时间与空间复杂度,‘论十大关系’中关于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的论述,对今天区域协调发展仍具重要启示。”
析“人民内部矛盾”:王俊杰举例说明:“宿舍生活中难免有摩擦,但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处理,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感情,这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生动体现。”
龚老师惊喜地发现:“当学生用现代农业产业链中的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外卖行业分析工农关系,用快递驿站讨论中央与地方关系时,理论真的‘活’了。”
原定90分钟的课堂,最终持续了2个多小时。直到天色渐暗,同学们仍围着龚老师追问:“《论十大关系》对今天区域发展还有什么启示?”“如何看待新时代的‘重工业与轻工业’平衡?”……
“这大概就是思政课最理想的状态——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龚老师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