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粽香陶韵话同心 巧手共筑团结情
本网讯(通讯员 余杨铭 艾力)“这个四角粽的棱角要捏得挺一些,像老家妈妈包的那样!”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黏土粽子挂件制作”主题活动在三峡大学聚力工作室热闹开展。近30名来自不同民族的师生围坐桌前,捏彩泥、塑纹样、话习俗,在指尖匠心与文化共鸣中共庆端午,共上一堂鲜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
指尖传情:传统习俗里的文化共鸣
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龙舟竞渡的热血、粽香传情的温暖,积淀着千年传承的深厚底蕴。活动现场,师生们以“端午元素”为灵感,将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融入创作。有的专注塑造憨态可掬的“粽子娃”,有的精心雕刻龙舟纹路,有的用艾草、石榴等吉祥纹样点缀挂件。
蒙古族学生尼木夏笑着说:“以前过端午只知道吃粽子、赛龙舟,今天才知道艾草、五彩线这些小细节里,原来藏着老辈人传下的讲究。”回族学生田志民捏制粽子造型时说:“老师教我们用黏土还原这些元素,不仅动手有趣,更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蕴藏的生活智慧。”
共融共生:多民族师生的心灵对话
活动中,“粽子”成了最生动的交流媒介。“我们新疆的甜粽会放葡萄干和酸奶,去年端午我还带了家里做的粽子给室友尝。”维吾尔族学生阿力木江的分享让大家纷纷点赞。师生们不仅交流创作技巧,更围绕端午习俗展开“民族文化小课堂”,从饮食差异到龙舟竞渡,从历史渊源到当代传承,不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对话中交织成生动的“同心圆”。
“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温度的互动。”指导老师艾力乃再尔·艾尼瓦尔介绍。此次活动以“手作+思政”的形式开展,旨在让各民族师生在共同参与、协作创作中,感知传统文化的共通性,又尊重文化差异的多样性,“捏的是黏土,连的是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政铸魂:日常场景里的育人实践
据悉,此次活动是三峡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学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探索。近年来,学校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民族团结文化节”“同上一堂思政课”“结对帮扶实践”等品牌活动,构建起“课程+实践+文化”的育人体系,推动各民族师生在交流交往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看到同学们捏出的挂件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民族特色,我特别感动。”参与活动的学工部负责人表示,学校将持续以传统节日、中华文化为载体,打造更多“小切口、大主题”的思政实践场景,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有形、有感、有效”地融入师生日常生活。
活动尾声,师生们将亲手制作的黏土挂件串成“团结链”,挂在工作室的文化墙上。鲜艳的色彩、精巧的造型,不仅承载着对端午佳节的美好祝愿,更见证着各民族师生“共学、共居、共乐”的生动画面,这或许就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最温暖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