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深耕三维育人体系,铸牢共同体意识
发布日期:2025-10-09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量:274

本网讯(通讯员 杜伦)近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线,扎实推进2025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月系列活动。从理论学习的“深度浸润”到实践创新的“广度拓展”,从文化载体的“温度传递”到课程建设的“效度提升”,学院跳出传统思政教育的单一模式,以特色化、系统化举措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不仅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扎根师生心底,更交出了一份理论认同深化、实践育人提质、文化氛围浓厚的亮眼育人答卷。

图片1.png

理论筑基,让共同体意识从“认知”走向“认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在于筑牢思想根基。学院深谙此理,构建起“分层分类、全域覆盖”的理论学习体系——将主题内容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支部主题党日及新生入学教育,9月集中开展5次专题学习,800余名师生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阅兵纪录片观看中,系统掌握民族理论政策;“光影思政”沉浸式教育更以历史影像为纽带,400余名师生在《志愿军:雄兵出击》的热血叙事里感悟民族担当,在《731》的历史警醒中铭记团结力量。这种“专题导学+影像共情”的模式,打破了理论学习的“枯燥感”,让抽象的“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具象的民族记忆与使命认知,全院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升华为“情感认同”与“价值共识”,民族理论政策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图片2.png

实践赋能,让民族团结从“口号”变为“行动”。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需在具体场景中落地生根。学院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打造了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的实践活动:“学海领航”“与青拾光”餐叙会上,学院领导与10名少数民族学生围坐共话,石榴象征“同心”、书包承载“期望”,小小的民族团结信物让“结对子·促团结”机制从“制度”变为“温情互动”;退役军人教师的“迷彩思政”讲座上,150余名军训新生在军旅故事与军人誓词中,将“家国情怀”与“团结力量”紧密相连;原创校史音乐剧《先生的汽车梦》则以三线建设史为载体,让新生在“献身三线、艰苦创业”的精神熏陶中,读懂学校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奋斗历程,200余篇“校史中的民族团结”心得,成为实践育人的生动注脚。这些举措跳出了“课堂说教”的局限,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交流、感悟、践行的全过程,让师生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图片3.png

文化润心+课程提质,构建共同体教育“长效闭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更需要课程体系的“坚实支撑”。学院在文化载体上巧思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中,学生以“土家族学生暑期宣传家乡文化”“藏族学生传承锅庄舞”等身边故事为切入点,传递多元一体的文化自信;“书香传情”捐书行动征集书籍100余本,定制院训书签、赠送《孟少农传》,让新生在书香中感受集体归属感,活动获校媒3次报道,进一步放大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课程建设的“系统化突破”——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蓝本,学院构建起“必修+选修+融入”的立体化课程矩阵: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1”中3课时必修专题实现大一新生全覆盖,后续将开设16课时素质教育选修课,6门思政理论必修课融入7课时相关内容;同时,依托黄莺老师获批的校统战理论研究课题《湖北省非民族类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研究》,以及学生作品在“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中斩获的优秀奖,推动课程实践与理论研究深度联动。这种“文化浸润+课程支撑”的双轮驱动,不仅营造了“人人讲团结、处处有同心”的浓厚校园氛围,更构建起“知信行统一”的长效教育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持续的“学院方案”。

图片4.png

马克思主义学院此次主题宣传月活动的成效,本质上是对“思政育人规律”的深刻把握——它没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为一项孤立任务,而是将其融入“课程、实践、文化”三维育人体系,从“精准化”的理论引导,到“场景化”的实践体验,再到“系统化”的课程支撑,每一项举措都围绕“人的成长需求”展开,让民族团结教育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师生的“内生追求”。这种立足学院特色、贴近师生实际的育人思路,不仅为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教育创新中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随着“非遗中的团结”微课程开发、“石榴籽”实践基地共建、“迷彩思政”“学海领航”特色品牌培育等计划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必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持续深耕,引导更多师生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传播者,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源源不断的“学院力量”。


责任编辑:杜海洋,郝斐然,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