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非遗展情,巧手连心”文化学习主题活动顺利开展
本网讯(通讯员 李昕 赵逸凡 游子豪)日迈月征,新元肇启。在新春佳节之际,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新春氛围,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与传承非遗文化,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于近期在学院407会议室开展了“非遗展情,巧手连心”文化学习主题活动。2024级辅导员李昕、驻班学长赵逸凡及环科类2406班全体同学参与活动。
活动伊始,团支书游子豪先带领支部成员学习了我国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理论和要求。他详细解读了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他还强调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理论学习后,带领支部成员开展手工实践,在团支部的精心筹备下,本次活动为同学们提前准备了笔墨、春联、剪纸等活动材料,供同学们写春联、剪窗花、制鱼灯,迎佳节,贺新年。
挥毫泼墨写春联,迎春送福展年味
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吉祥喜庆,红红火火,是迎接新春佳节的重要习俗。活动现场,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他们精心挑选心仪的对联内容,铺展宣纸,蘸取浓墨,笔走龙蛇,挥洒自如。一时间,红纸翻飞,墨香四溢,活动现场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同学们将对联的内容与新春的祝福相结合,将对联作为新春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同学们一边书写,一边交流,有的同学将对联内容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有的同学将对联内容与自己的家乡相结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有的同学将对联内容与自己的新年愿望相结合,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一剪之趣奇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剪纸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现场大家共同学习了中国剪纸的历史、形式和图案内涵等知识。理论学习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跟着教学,结合奇思妙想,由易到难,从折叠到剪裁,使一张张红纸变成了精美的窗花,或是栩栩如生的花鸟动物,或是惟妙惟肖的人物景象,剪出了团支部的温馨有爱,剪出了同学们对生活的理想与热爱,更剪出了传统民俗在青年手中的演绎与重生。
游鱼轻舞绕灯影,新年万事尽可期
在中国文化中,“鱼”和“余”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寓意着幸福、美满、吉祥,鱼灯的制作也吸引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的开展不仅科普了鱼灯这一非遗文化,以废弃塑料瓶为原材料更是实现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此外,鱼灯的制作更费时费心,鱼身的搭建、鱼头的雕琢、整体的涂装均需要团队合作。在互帮互助的制作过程中,同学们无不感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智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非遗展情,巧手连心”活动让同学们在团结中合作、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不仅加深了大家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体验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未来,资环学子将继续努力,将这份热爱和责任感传递下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