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朋辈引领 “劳育健心”,探索一站式社区“心篇章”
发布日期:2025-04-01
来源: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浏览量:38

本网讯(通讯员 付艳)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虚拟空间正悄然重构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由此带来的心理健康隐患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脱离家庭监管进入校园后,容易沉迷网络游戏、短视频,形成 “氪金”(消费投入)与 “氪时”(时间投入)行为模式,导致与现实世界愈发疏离,出现躯体机能退化、心理弹性降低、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视角看,这是劳动本质异化在数字时代的新表现。

为解决这一问题,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依托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在学校南校区打造了约 600 平方米的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创新性地将具身化劳动体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摆脱 “电子依赖”,回归真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亲近自然、感受农耕文化的机会,也是探索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尝试。

3 月 18 日,学校举行 2025 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春播仪式暨植树节活动启动仪式。副校长叶学文、杨爱民、王谦、杨春松出席,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共同参与。在翻土、播种、施肥、浇水、覆膜等劳动过程中,心理委员、心理社团成员等朋辈学生积极带头,引导同学们参与劳动,分享经验,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

图片1.png

副校长叶学文宣布“春播”开始

 图片2.png

副校长杨爱民为朋辈学生代表分发芽苗

 图片3.png

副校长王谦为社区导师颁发聘书

 图片4.png

副校长杨春松致辞 

活动重点探索朋辈心理支持系统在劳动场域中的作用,农耕劳动所产生的本体感觉刺激,以及给学生带来的成就动机满足,可切实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这一劳动干预举措具备三重显著积极意义:其一,助力学生摆脱手机束缚,亲身感受劳动的真实魅力与收获成果的成就感。借由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学生能够重新建立与现实世界的紧密关联,有效缓解因 “虚拟世界异化” 引发的焦虑情绪,逐步恢复虚实平衡的生活体验。其二,深度践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中的实践理性。学生在全程参与农作物生长周期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并切实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其三,充分借助朋辈互助的力量,引导学生主动亲近自然,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得以发展,这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团体动力理论高度契合  

       未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将继续深化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优化劳动场域中朋辈心理资本开发机制,构建“劳动-心理”双螺旋育人模式,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生动实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创新的重要突破。

责任编辑:李娟,邓小龙,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