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聚焦非遗传承新使命,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3-09-01
来源:湖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浏览量:291

本网讯(通讯员 王雨壮 李文龙今年暑期7月至8月,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旅游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贵州省毕节市、湖北省襄阳市等地开展了聚焦非遗文化传承、“普通话推广+文化传承”等专题类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对当地村镇等基层治理单位、基层管理人员、手工从业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及对农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岗位进行走访调查等途径,亲身实践深入田间地头,展开了以“聚焦非遗传承新使命,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为主题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普通话推广等工作,面向少数民族村落、红色革命老区等普及讲好普通话的时代意义。

在毕节化屋村,实践团队成员与当地干部座谈,充分了解到当地的苗绣、黄粑等产业的发展历程,深刻体会到基层党政领导班子这驾“马车”在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化屋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苗族聚居村落。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持续精准发力,重点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业,化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摘掉贫困的“帽子”,在政策扶持和当地居民的努力下,成为贵州乡村旅游重点村。由于地理环境、聚居条件等因素,苗族传统服饰、饮食仍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非遗文化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产业之“变”走出增收之路

黄粑作为化屋村传承多年的特色食品,大力发展黄粑产业,是一条经过实践验证的致富之路。黄粑传承制作人赵玉学向团队成员说道:“我深深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时对我说的那句:幸福是要靠双手争取的。”当前化屋村和黄粑产业、旅游产业协同并进,化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羊肚菌、红托竹荪、黄姜等种植产业,同时还与其他村联合发展了黄粑和黄牛产业,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如今,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结合乌江百里画廊的优质旅游资源,化屋村培育了一条集特色民宿、特色餐饮、苗绣蜡染、黄粑、黄姜、黄牛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

QQ图片20230901183710.png 

(团队采访黄粑带头人赵玉学 李文龙 摄)


文化之“变”带火文创产品

在化屋村乡村振兴产业园区,成员们参观了苗绣、蜡染等技艺的示范区域,当地将贫困居民召集起来,苗绣传承人传授技艺,做大当地的苗绣生产。负责人向成员们介绍“很多游客对苗族服饰、各类装饰品赞不绝口,强烈激发了百姓的文化认同。”当地还组建了专业的产品设计团队,将传统与时尚结合,把非遗文化融入服饰、香包等特色产品的设计中,团队成员对这些新颖的设计赞不绝口。

采访过程中,负责人也带成员们参观了苗绣生产车间和直播平台,亲眼见证当地非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过程。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也积极与工人交流,更好了解生产流程以及非遗文化与现代销售方式的良好结合。工人师傅还介绍到,“现在苗绣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大家的收入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QQ图片20230901183957.png

(产业园采访苗绣女工 李文龙 摄)


旅游之“变”落实致富之路

实践团队一行人接下来对化屋村旁边的乌江源景区进行了走访调查,对周边的商户、景区工作人员与游客展开了交流。开小卖铺的赵大叔告诉成员,“景区建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虽然辛苦些,但收入有了明显提升”。工作人员也介绍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活力,不仅提供了工作岗位,而且带动了化屋村整体的发展。村里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农家乐,村里的盘山公路也得到了修缮,方便了游客和村民的出行。据了解当地也制定了“围绕核心景区建造特色旅游产业带”的政策,更好带动化屋村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将乡村振兴、居民致富落到实处。

QQ图片20230901184207.png 

(图为调研团队合影)

据了解,团队成员同步在湖北枣阳等村镇社区面向留守儿童群体开展了“传统文化+普通话推广”的圆梦工程社会实践专项,通过带领青少年儿童诵读中华诗词经典、讲述典籍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激发青少年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动力,讲述好青少年用好普通话、讲好普通话的时代要义。


 


责任编辑:曹琳,朱君,湖北高校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