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程学院:以“三维育人”激活“孝爱中国”品牌 以孝德教育深化思政育人
本网讯(通讯员 魏伶俐)作为“孝文化之乡”湖北孝感的属地高校,湖北工程学院深耕本土文化资源,以“孝爱中国”思政教育品牌建设为抓手,将中华孝文化精髓与现代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结合《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经典论述,创新性阐释“小孝敬亲、中孝敬业、大孝报国”的时代内涵,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湖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育人主阵地,以孝德教育为切入点,依托学科优势构建“课程+实践+文化”的特色育人体系,截至目前已带动7000余名学生深化孝德认知,相关成果还获评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课程筑基:让孝德理念融入思政课堂
中华孝文化中蕴含的敬畏生命、尊老爱亲、家国一体等思想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丰富的素材。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孝文化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学院积极发掘孝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与思政课程内容有机衔接的孝德教育模块,让“孝”成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课堂内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围绕“珍爱身体”“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传统孝德故事与“孝老服务”“公益助老”等现实案例,剖析孝道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将“孝”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理解“孝”的本质,培养“珍爱自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设置“孝文化的辩证发展”专题,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区分封建孝道中“愚孝”等糟粕与现代孝德中“平等、责任、奉献”等精华,树立科学的文化传承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将“孝”与“家国情怀”深度联动,阐释“小孝敬亲、中孝敬业、大孝报国”的逻辑关联,进而把握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内在统一。
为推动孝德教育落地见效,学院依托“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平台,开发《孝爱中国》精品课程,由“全国优秀教师 ”张敏教授领衔授课。课程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董永传说”转化为“孝德+法治”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传统孝德与现代法治的融合;同时,课程聚焦当代大学生修身养廉、孝亲敬老、立身承志的鲜活案例,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场景,让孝德教育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课程创新性设置“孝德实践作业”,要求学生每周进行自我反思、涵养品德,每月与父母坦诚沟通、增进亲情,每学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践行社会责任,推动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学院定期举办《孝爱中国》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解读孝文化时代价值、分享实践经验,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孝德理念的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邓春晖教授表示,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德精华融入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已有7000余名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亲情互动,深化了对中国孝道思想精华的理解与认同,树立了正确的孝德观、文化观,为后续开展孝德实践筑牢了思想根基。
实践拓维:让孝德行动扎根生活场景
为推动学校“孝爱中国”品牌从“理念”走向“行动”,学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搭建孝德落地路径,不断拓展孝德实践的维度与场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知行合一”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在做事中悟“孝”、在行中践“孝”,带领学生将孝德理念从课堂延伸至家庭、社区、社会等生活场景,让“孝行”成为青春最生动的注脚,在实践磨砺中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厚植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
学院于2025年4月设立的“孝美・先锋”奖学金,是孝德教育实践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不同于传统奖学金“唯成绩论”的评价导向,该奖学金以“孝德实践”为核心评审维度,通过PPT展示、故事分享等形式,让候选人呈现孝德践行的真实场景,既检验育人成效,更树立榜样标杆。在首次答辩现场,24级思政专业唐羽欣的事迹引发全场共鸣:她课后照料患病奶奶,坚持做饭、喂药、按摩,用行动诠释“小孝敬亲”;兼顾学业,始终保持专业前10%的优异成绩,积极参与“孝亲志愿服务队”,每周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读报、家务等暖心服务,将家庭孝德延伸至社会关爱。21级社工专业肖俊武则将“孝”融入乡村振兴,暑期赴孝感大悟革命老区,用专业知识帮助村民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助力当地农户增收超10万元,并为留守儿童开设“孝德小课堂”。参军入伍的学生代表更是以“优秀士兵”的荣誉,分享坚守岗位、保家卫国的经历,生动诠释“大孝报国”的时代担当,展现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责任自觉。
为让孝德实践更具系统性、层次性,学院构建“小孝-中孝-大孝”三维体系,实现个人修养到社会担当的递进培育。“小孝”聚焦家庭责任,以情感培育为核心:开学季组织“家书抵万金”活动,引导学生以书信形式报平安、诉感恩,让笔墨传递亲情温度;暑期依托“孝行月”开展“知孝、行孝、践孝”活动,鼓励学生在躬身实践中体会父母养育之辛,筑牢孝亲敬长的思想根基。“中孝”立足学业与集体,以责任担当为重点:倡导学生在班级、社团中践行“互助孝爱”,如青年马克思主义学社发起“孝德帮扶”计划,组织学业优异学生为困难同学答疑解惑、分享经验,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该项目因成效显著获评学校“2024年度品牌活动”,让孝德理念转化为集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孝”强调社会服务与家国情怀,以价值引领为目标:暑期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基层,既为留守儿童开设孝德课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实事。2024年实践团队调研并提升地方“工会驿站”建设效能,相关成果获评2025年湖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实现“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双向赋能;仅2025年上半年,学院就组织“孝行进社区”志愿服务23场,服务老年人、留守儿童超800人次,让学生在奉献中深化对“孝”的时代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服务人民的实践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
通过将孝德教育实践从校园延伸至家庭、再拓展至社会,学院构建起“孝心培育-孝行实践-孝志树立”的成长阶梯,不仅搭建起孝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更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的长效育人机制。这一实践模式既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深化对孝德理念的认知,又引导其将个人成长与家庭幸福、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为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提供坚实实践支撑。
文化浸润:让孝德氛围滋养成长日常
“孝德教育要像蒲公英一样,全方位融入校园育人各环节,把孝爱的种子播撒到青年成长的每个角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乐波教授的这番话,道出了学院以文化浸润推进孝德教育的育人思路。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阵地建设、活动引领、资源转化等多元举措,打造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的文化场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孝德氛围自然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日常,推动“孝爱”理念内化为师生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为思政教育注入文化温度与精神力量。
在宣传阵地建设上,学院依托官网、微信公众号两大平台,同步开设“孝德故事”特色专栏,以“挖掘身边孝行、传递青春正能量”为核心,持续发掘学生在家庭尽孝、社区服务、社会奉献中的鲜活实践案例和典型事迹,近两年已累计发布专题稿件20余篇。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育身边人”的传播模式,让孝德榜样从“纸面”走进“生活”,既消除了榜样与学生的距离感,更让“孝”的践行路径清晰可见,真正实现可学可做、可追可及,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孝德共鸣与行动热情。
在主题活动设计上,学院注重将孝德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多维度浸润场景。一方面,紧扣“家国情怀”培育,每年组织学生骨干赴洪湖、大悟、红安等革命老区开展红色研学,通过瞻仰先烈、聆听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爱国”与“孝”的深层关联,深刻理解“大孝报国”是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的升华,将家庭“小爱”拓展为国家民族“大爱”,从红与孝的交融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一脉相承,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结合母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定期开展“孝德主题班会”,设计“一句话表达爱”“社区空巢老人陪伴”等互动环节。2024-2025学年共开展主题班会32场,让学生在节日氛围中强化孝亲敬长意识,在服务老年群体中深化对“孝”与“人民”的双重认知,推动孝德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此外,学院还举办孝德主题书画展、演讲比赛,鼓励学生以书法、绘画、演讲等艺术形式,表达对孝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让孝德理念通过艺术载体得到生动诠释与广泛传播,进一步厚植文化自信的土壤。
在教育资源转化上,学院着眼于孝德教育的长效性,计划筹建《孝德实践案例库》,系统梳理“孝美・先锋”奖学金候选人、“最美孝德大学生”的孝德实践事迹,将其整理成册、分类归档。案例库建成后,将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孝爱中国》等课程的案例研讨环节,实现“实践成果-教学资源”的良性转化与循环利用。这一举措既让孝德教育有“实践故事” 可讲,更让思政课堂有“文化内涵”可挖,既保留了孝德教育的“温度”,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深度”,为孝德理念的持续传播与深化提供了资源支撑。
从宣传阵地的“润物无声”,到主题活动的“情境感染”,再到资源转化的 “长效赋能”,学院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浸润举措,让孝德不再是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成为学生日常可见、可感、可践行的生活内容。这种浸润式教育,不仅厚植了孝爱理念、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更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价值观,为培养兼具孝德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筑牢了文化根基。
当传统孝德与青春力量交融、思政课堂与现实天地相连,孝文化基因正在新时代青年血脉中焕发新生。未来,湖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在学校“孝爱中国”思政教育品牌理念指导下,持续深化“课程筑基-实践赋能-文化浸润”孝德育人体系,推动孝德理念全方位融入学生成长,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兼具孝德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以孝德育人实践丰富“大思政课”内涵,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马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