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供需适配|精准化推进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
发布日期:2025-05-16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浏览量:856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学科竞赛已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实践创新的关键纽带。它不仅是检验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试金石”,更是培养团队协作、工程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熔炉”。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2024年度B类竞赛省级及以上获奖数量增长40%的实践表明:当竞赛指导从“粗放式动员”转向“精准化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将实现跨越式提升。作为辅导员,我们既是竞赛组织的“协调员”,更是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者”。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实践思考:

一、做好顶层设计:以竞赛地图锚定育人坐标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学科竞赛的顶层设计需立足学科特色、对接行业需求,构建“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竞赛体系。

第一,对标学科方向,聚焦电子信息领域核心技术,遴选与专业课程强关联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剔除“低关联度”赛事,避免师生精力分散。

第二,建立竞赛数据库,整合近五年竞赛数据,分析获奖率、技术热点、评审偏好,形成动态更新的“竞赛情报手册”。一是从竞赛内容出发,如电子设计竞赛近年侧重“电源管理+嵌入式控制”复合题型,指导团队需提前布局相关技术模块——电路设计指标、算法复杂度、系统稳定性等,形成“备赛技术树”;二是解析竞赛规则,制定“任务清单”,画出各个节点的时间坐标轴,提醒师生对照时间轴完成相应工作。如电子设计竞赛的“4天3夜”赛制,倒推训练节点,设置“方案设计-仿真验证-样机调试-压力测试”四阶段任务。

第三,设定梯度目标,将目标分解为“保底线、冲高线、破天花板”三级:省级奖项确保基础覆盖,国家级奖项集中资源冲刺,国际赛道(如IEEE相关赛事)鼓励顶尖团队探索。

二、摸清学生画像:让特长与赛道同频共振

“人尽其才,则百事兴。” 学生是竞赛的主体,但他们的能力分布呈现“橄榄型”结构:头部学生自带光环,尾部学生缺乏动力,而中间群体需要被“激活”。

一是进行数据化能力评估,构建“三维标签”。从专业能力、兴趣偏好、性格特质等方面,结合课程成绩(如模电、数电、单片机等核心课)、实验表现(如课程设计完成度)、科创经历(如大创项目、专利论文),划分“基础级-熟练级-精通级”。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学生对硬件设计、算法开发、系统集成等方向的偏好。同时,借助MBTI等工具,识别学生的领导力、抗压性、细节把控能力,为组队提供参考。

二是制定个性化发展档案,记录“成长轨迹”。学院致力于为学生建立“竞赛成长档案”,动态更新其参与过的项目、技能短板、获奖潜力。针对竞赛参与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层分类动员,设计激励阶梯。对于竞赛达人,鼓励其担任竞赛导师,和中间群体学生组队,以老带新、共同进步;对于竞赛新手,设计基础技能工作坊,从焊接、编程等入门技能切入,逐步建立信心。

三、构建双选机制:以供需匹配实现双向奔赴

“强扭的瓜不甜,强组的队难赢。” 传统竞赛组队常陷入“导师选学生”或“学生找导师”的单向模式,我们打造“师生双选库”,让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从师生实际需求出发,一方面收集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可支配时间、带队经验等信息,制作资源清单,形成“教师能力矩阵”。例如,有企业合作项目的教师优先匹配需要工程实践的学生团队。另一方面,收集学生擅长技能、时间安排、竞赛目标,填写组队意向表。通过数据分析,匹配最优师生组合,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也确保了指导教师的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我们设立“双选交流会”,提供一个面对面沟通的平台,让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了解彼此,加深合作的基础。这一机制有效避免了传统组队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了竞赛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激活内生动力:从“要我参赛”到“我要参赛”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竞赛动员需构建长效激励机制,让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求战”。首先,设立“竞赛之星”“创新标兵”等院级荣誉,获得院级荣誉称号的同学,优先推荐评选“沁湖创客”等校级、市级创新创业荣誉。将竞赛获奖纳入评优评先、保研加分体系,以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两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积极性。其次,注重朋辈效应引领,开设“竞赛者说”“挑战归来话挑战”等竞赛分享会,邀请获奖团队复盘备赛历程,讲述竞赛中所思所想所获;组织“科创咖啡”竞赛答疑会,邀请指导教师担任“科创导师”,为参赛学生讲解竞赛内容,为备赛团队提供指导,解答疑惑。最后,设定过程性激励,将备赛拆解为“阶段性里程碑”,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即给予创新学分或物质奖励,避免“结果导向”带来的挫败感。通过这些活动,既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又能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形成了良好的竞赛氛围。同时,我们鼓励并支持学生自发组建兴趣小组,围绕竞赛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不断成长,实现从“要我参赛”到“我要参赛”的转变。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当学院的顶层设计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同频,当教师的专业所长与学生的能力特长共振,竞赛就不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成为全员参与的“大合唱”。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供需匹配机制,让更多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让学科竞赛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和“试金石”。

本文作者: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潘鑫

责任编辑:曹琳,姜涛,夏梦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