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小工匠·大时代:打造党建引领下 劳动教育新样态
发布日期:2023-07-08
来源: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
浏览量:1293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地见效。学校创新开展“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培育多支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其中2支团队成功获批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优秀视频团队。典型做法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支持,得到武汉工程大学、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推广应用。

一、简要背景

学校党委建立“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全面培养“为党守初心、为国担使命”(“两为”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具体做法

(一)坚持“上下”联动,构建劳动教育育人新体系

1.强化党建引领。全面加强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横向构建“学校党委抓全局、牵头部门抓统筹、责任部门抓内涵”的协作机制,纵向建立“党委部署、部门主抓、学院落实”的推进机制,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党建年度工作要点,推动形成一体化工作格局。

2.注重系统谋划。实施学校加强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行动方案,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体系设计,制定课程实施标准,定期开展工作调度,形成“每月一总结、每旬一通报、每周一部署”的党组织书记工作例会机制。定期发布《学团简报》,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全面纳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1.png

图1 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骨干)等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阵地建设。用好用活学生“第二课堂”,开展学生社区文明寝室创建,实施“学生党员先锋”行动,设立“党员服务岗”、评选“党员示范寝室”,推动把文明寝室创建实践课程融入到学生日常劳动教育行为养成中,构建“必修课+实践课”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深化党建品牌培育。

(二)坚持“内外”协同,激发劳动教育育人新力量

1.建强导师队伍。发挥学校“三进一融”导师育人模式特点,激发党员教师导师团队育人效能,遴选校内外600余名导师,系统强化三类导师指导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劳动品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如思想导师引导学生理解劳动本质特征、职业导师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素质导师开展各项活动。

2.促进德能双促。加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队伍建设,每年开展优秀学生工作案例征集评选,每学期组织教师在寒暑假期全程参与企业生产制造、技术革新等一线工作,把“劳动教育+专业技能”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专业实训实习等各环节要素。

3.推动自我管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学生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师生上门维修小家电、维护绿化带等,共同建设美丽校园。实施爱国卫生行动,以学院为单位在校园公共区域实行卫生包干区,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2.png

图2  学生党员参与学校“水韵舟行”学生社区基层治理

(三)坚持“知行”合一,打造劳动教育育人新场域

1.打造社会实践品牌。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美丽乡村,深度开展国情、民情、社情调研,在观基层中感悟红色伟力,涵养奉献情怀,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近三年,学生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2万余人次,时长15万小时。学校连续两年入选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示范性实践团队。

2.培育学生社区品牌。学校把劳动教育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立学生社区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多轮次邀请老党员、行业骨干等走进学生社区,打造“书记有约”“校长午餐会”“导师同行”等系列品牌。

3.拓展导师育坊品牌。按照“内外协同、导师主导、全员参与”的原则,整合校内外综合实践场所,建设1400平方米“水韵阳光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动舰船科普教育基地、现代物流认知中心等入驻全省“百校百馆”平台,实现“院院有场所,班班有氛围,人人有实践”。

3.png

图3  开展“劳动教育+”志愿服务

三、工作成效

1.学生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培育一批荣获省教育厅直属系统党员示范团队,建强一支由领导干部、党员教师等组成的育人骨干力量,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相关领导,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省直单位和省内外兄弟高校来校调研指导交流。

2.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近三年,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在94%以上,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90%以上,升学率保持在23.24%以上。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比例、报名应征入伍人数、投身西部计划比例逐年攀升。多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长江学子”等荣誉称号。

3.学生工作品牌不断彰显。学校“三进一融”导师育人实践模式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劳动教育典型做法荣获湖北省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有力推动学生工作向规范化、项目化和精品化发展。

四、经验启示

1.用好党建引领“红引擎”。坚持围绕育人抓党建,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做好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的责任分工,压紧压实学校党组织主体责任,发挥党员教师引领辐射作用,确保劳动教育体制机制、师资力量、场地建设等实施到位。

2.织好协同共育“服务网”。充分发挥校本育人模式特点,以校内外三类导师协同建强劳动教育专门力量,破除职能藩篱,积极打造校内交叉融合、校外合作共建的劳动教育育人格局,形成时时、事事、处处良好育人格局。

3.绘好提质增效“同心圆”。聚焦学生工作主责主业,推广总结三类导师劳模精神的鲜活做法,搭建学生工作网络优秀成果展示平台,每年举办文明道德建设月系列活动,讲好劳动教育的成长故事,不断增强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该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导师制建设路径的探索研究(项目批准号:21JDSZ315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