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开展“行走阅读武汉”教育实践活动
本网讯(通讯员 陈倩文 张森 陈剑宇)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扎实推进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4月3日下午,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联合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组织开展“行走阅读武汉”专业认知教育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平和打包厂、巴公房子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设计总负责人、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会长肖伟,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师陈剑宇、陆静、张森等共同带队,研究生吴心仪、周辰宇、熊攀、史明月协助,选取汉口历史风貌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平和打包厂、巴公房子、同兴里三个历史建筑作为教学点,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解、互动研讨等形式,为60余名24级、23级本科生开启了一堂生动的专业启蒙课。
图1 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肖伟会长与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
“行走阅读武汉”第一期全体师生合影
师生们首先准时在平和打包厂旧址集合,开启了本次实践教学的第一站。作为汉口近代工业建筑的典型代表,平和打包厂始建于1905年,由英国平和洋行投资兴建,是当时华中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棉花打包工厂。2019年,该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典范案例。肖会长首先从专业角度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该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技术特色。“大家注意观察这些红砖砌筑的承重墙和钢木混合屋架,这体现了20世纪初工业建筑的典型特征。”肖会长强调,“工业遗产保护不是简单的‘博物馆式’冻结,而是要让历史建筑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焕发新生。”他特别指出,平和打包厂改造项目成功实现了三大创新:一是采用“新旧共生”的设计理念,在保留工业风貌的同时植入现代功能;二是运用“可识别性”修复技术,使新旧元素和谐共存;三是建立“可持续运营”机制,确保保护成果的长效性。这些现场的感受以及专家的讲解为同学们理解历史建筑保护原则提供了生动案例。
图2 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学生在平和打包厂参观汉口历史风貌区展示中心
随后师生们来到本次实践的第二站:巴公房子。这座建于1901-1910年间的公寓建筑,由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投资兴建,因其独特的三角形平面和精美的红砖立面被誉为“汉口之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汉理工大学团队是该建筑修缮完成后接待的首个高校参访团,具有特殊意义。在巴公房子,师生们与肖会长、酒店业务负责人展开了深入交流。酒店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改造历程:“我们在保护中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所有改造都是可逆的。比如对红砖外墙进行专业清洗和修复时,采用‘同质同工艺’的方式替换破损砖块;在室内改造中,将原有的木制门窗、铁艺栏杆等特色构件进行专业修复后原位保留使用。”肖会长从专业角度补充道:“巴公房子的改造有三大亮点:一是完整保留了建筑独特的三角形平面布局和双走廊设计体系;二是对原有楼梯间、天井等公共空间进行结构加固的同时,维持了原始的空间尺度和流线组织;三是在功能植入上,严格控制改造范围,确保新增设施与历史环境相协调。”同学们通过现场的观摩与感受真切感受到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做法。
图3 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师生在巴公房子中庭听肖伟会长讲述修缮设计过程
最后,师生们来到充满生活气息的同兴里。这条始建于1928年的里弄,由当时的银行家集资兴建,是汉口保存最完好的里分建筑群之一。漫步在狭窄的巷弄中,肖会长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里分建筑的形制特征:“大家注意观察这些建筑的门楣装饰,既有欧式纹样,又有传统中式元素,体现了汉口多元文化的交融。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外墙为清水红砖,内部则保留了传统天井院落的空间格局。”同时,建规系老师们也对同学们指出历史街区“活态保护”的重要性,“同兴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建筑实体的保护,更是生活方式的延续。这里的咖啡馆、手作店与居民日常生活和谐共存,形成了独特的社区生态。”这种保护理念让同学们深受启发。
图4 肖伟会长向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师生介绍同兴里的城市更新历程
“行走阅读武汉”让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用专业眼光发现建筑背后的故事。首期的三个参观点各具特色,平和打包厂代表工业遗产、巴公房子展现早期公寓建筑、同兴里体现里分住宅,共同构成了汉口城市建筑的完整拼图。这既是专业学习,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此后,“行走阅读武汉”系列活动将持续开展,后续将组织师生探访武汉市更多历史建筑,为建筑人才培养提供生动的实践课堂。通过这样的活动,师生们不仅能学习专业知识,更能培养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为未来的城市建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