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青年学子踏访屈原故里,实践探寻屈原文化传承密码
奔腾的长江之畔,浸润着艾草清香的屈原故里——湖北宜昌秭归县,迎来了一群青春的身影。近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屈乡求索,青春力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怀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与求索之心,深入这片诗意的土地,开展了一场以“探索屈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深度调研。他们沉醉在粽叶艾香的氤氲里,穿行于木雕工坊的刀锋木屑间,聆听山水间的古老传说,用脚步丈量,用心灵倾听,记录下守护千年文脉的动人故事,解码屈原精神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
汪育兴:一粽一叶总关情,薪火相传“端午比年大”
清晨的秭归,天朗气清。在秭归县文化馆门口“屈乡求索·青春力行”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如约见到了端午习俗非遗传承人汪育兴。这位地道的秭归人,一谈起家乡的端午,眼中便漾开岁月沉淀的温情与一股子执着劲儿。
图为与端午节非遗文化传承人汪育兴老师在文化馆门口合照 梁崔辉供图
“包粽子,是刻在咱秭归人骨子里的记忆。”汪育兴的思绪回到童年,母亲手把手教她时,总不忘讲述习俗的由来:为护佑投江的屈原,先民们最初向江中投掷饭团,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包粽子。在她看来,这小小的秭归粽子,本身就是对屈原最深切的礼赞。她向围座的学子们娓娓道来:两片粽叶,象征屈原“两袖清风”;洁白的糯米,寓意“一身清白”;一颗红枣,代表“赤诚红心”;再用五色线捆扎,寄托着辟邪纳福的祈愿。那包成等腰三角形的模样,正应和着代代传唱的儿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粽子的每一个细节,都无声诉说着对屈子高洁品格的追思与敬仰。
秭归的端午,远不止一天。汪育兴特别介绍了当地独有的“三个端午”:头端午(五月初五)纪念屈原投江;大端阳(农历五月十五)是屈姊为弟招魂的日子,夜晚会举行庄重的“大夜”仪式;末端阳(农历五月廿五),相传是楚兵为屈原“安葬”之时。这层层递进的纪念,让端午在秭归人心中的分量远超寻常节日。“在我们这儿,‘端午比年大’!”汪育兴自豪地说。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街头巷尾粽子咸蛋摊位异常火爆。秭归曾经还举办过万人同包粽子的活动,吸引了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盛况空前。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赛龙舟,她回忆道:“小时候看龙舟,要走二十多里路到江边。两岸人山人海,那鼓声、号子声,能传出老远,响彻云霄!”
图为汪育兴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端午非遗文化故事 梁崔辉供图
这份深入骨髓的热爱,承载的是文化传承的千斤重担。2011年进入“屈原故里”风景区工作后,特别是2012年起频繁接受央视等媒体采访,汪育兴成了秭归端午习俗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十余年来,她从未间断地向海内外讲述着这份厚重的民俗文化。本就是教师的她,不仅在课堂上讲授端午文化和屈原精神,更积极践行文化传播。她教过来自法国的孩子包粽子,并珍藏着那些记录着异国面孔认真学习的照片。“看到他们投入的样子,我就觉得,这习俗有根,也能走得更远。”这份近乎本能的坚守,或许源于她早年生活的磨砺——初中时因家贫辍学,把读书机会让给妹妹,曾赤脚跋涉山路,摘取宽大树叶遮阳挡雨。从平凡教师到非遗传承人,身份在变,她对脚下这片土地和其孕育的文化的赤诚,始终如一。
图为汪育兴老师教外国游客包粽子 汪育兴老师供图
访谈临近尾声,当团队成员向汪老师表达诚挚谢意时,她却动情地说:“不,该说谢谢的是我。看到你们这些大学生愿意走进来,用心了解咱们的老传统,我这心里头,才真真切切看到了传承的希望!我珍藏的那些照片,都给你们,只要能帮上忙,让更多人知道咱秭归的端午就好!”这位土生土长的传承人,话语朴实却包裹着对屈原的深切缅怀,对故土血脉的深沉眷恋,更有对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那份笃定信念——这份情意,比那悠悠粽香,更加醇厚绵长。
刘志华:刀笔雕琢屈子魂,匠心独运焕新章
此次探索,团队成员还拜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峡江木雕传承人刘志华。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刀为笔,以木为纸,二十五载潜心钻研,将峡江的壮美与屈原文化的精髓凝练于方寸之间,其作品已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工艺名片。
图为峡江木雕非遗传承人刘志华老师的工艺名片 陈淑芬供图
走进刘志华的工作室,木香萦绕。这位1977年出生于秭归县屈原镇的大师,谈起最钟情的创作主题--屈原形象时,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摒弃传统中忧思憔悴的刻板表达,执着于刻画青年屈原的勃发英姿。“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担当,这样的形象更能点燃当下年轻人的心气儿。”无论是恢弘的《屈原组像》,还是方寸间的扇面画作,他笔下的屈子多是风华正茂、意气飞扬的模样。即便是《我哥回》这类取材于古老传说的作品,他依然坚持这一理念。在他心中,那位在楚国郢都施展抱负的青年才俊,才是屈原最本真、最具生命力的形象。曾有教授对他刻画的屈原形象提出质疑,但当得知他来自屈原故里秭归时,对方释然感叹:“原来如此!屈原的青春岁月,就该是这般鲜活!”
图为刘志华老师作品《屈原祖像》和《我哥回》 陈淑芬供图
创新,是刘志华木雕艺术跳动的灵魂。他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他的创新作品:《知足常乐》。该作品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作品巧妙运用“蜘蛛”与“旧鞋”的意象,谐音“知足”,更妙的是虽然选用了同种木料,但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变幻的色泽。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对细节的刻画:鞋面经年的磨损、自然的褶皱,乃至千层底细密的针脚,都纤毫毕现。如此精工细作,刘志华竟能在技能大赛的12小时内一气呵成!他不满足于传统,而是不断突破边界,大胆将金属铸造、3D刺绣挑花等现代工艺融入传统木雕,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活力。
图为刘志华老师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的作品《知足常乐》 陈淑芬供图
当团队成员们问及创作灵感时,刘志华笑称“梦是缪斯”。“很多绝妙的构思,常在梦中闪现!”为此,他枕边常年备着笔记本,无论深夜或凌晨,只要梦中掠过一丝构图、一根线条,或某个屈子神态的灵光,必立刻起身记录。他将这份奇妙的连接,视为与木雕、与屈原文化不解的“宿命”。
对于技艺的传承,刘志华有着清晰的思路。他笃信,根基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绘画是必修课,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沃土,涵养艺术内蕴。他以身作则,酷爱书画与收藏。回首学艺路,他感念恩师:当年仅受教一月,师傅便慧眼识珠,认为他的灵气远超苦练多年的师兄,鼓励他独立探索。这份知遇之恩,化作了他今日倾囊相授、矢志传承的强大动力。
图为刘志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峡江木雕技艺 陈淑芬供图
从宜昌市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作品《归来》),到荣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宜昌工匠”,再到摘得湖北省“十佳绝活奖”,荣誉背后,是刘志华对木雕技艺近乎极致的追求,更是作为屈原故里匠人,守护千年文脉那份沉甸甸的赤子之心。一刀一凿,冰冷的木料在他手中被赋予生命的温度;屈子的精魂,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刻刀下,重新有了心跳。
图为刘志华老师获得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证书 陈淑芬供图
结语:青春足迹丈量文脉,传承之火生生不息
此次拜访两位非遗文化传承人,对“屈乡求索·青春力行”团队而言,远非一次简单的文化采风。而是一次深扎泥土的实践教育,一场直抵心灵的传承接力。在粽叶的清香与刻刀的游走间,成员们感受到了端午习俗的温情脉脉,感受到了峡江木雕的匠心独运。汪育兴老师对一粽一叶的深情守护,刘志华大师在方寸木石间的锐意求新——两位传承人身上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敬畏与坚守,深深烙印在团队成员的心中。
图为与峡江木雕非遗传承人刘志华老师在他的工作室门口合照 陈淑芬供图
成员们用脚步丈量,用心灵倾听,用年轻的视角记录下这些守护者的故事,探寻着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的“活态”密码。当青春的热忱与千年的厚重在此刻交汇,文化传承便拥有了奔腾不息的源头活水。这些“活”在当下的非遗载体,因青年学子自觉的记录、传播与实践,被赋予崭新的时代意义。这生动诠释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它激励着年轻一代,自觉肩负起守护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让璀璨的中华文明在青春的接力奋斗中生生不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