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深耕红色沃土,弘扬大别山精神
发布日期:2025-07-18
来源: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
浏览量:192

本网讯(通讯员 张锦 万雨璐)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重要论述,2025年7月8日至10日,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化之翼”志愿服务队踏上大别山麓的红安热土,开展历时三天的红色文化洗礼之旅。

寻根铸魂——在革命圣地叩问初心

7月8日,“化之翼”志愿服务队实践团成员顺利抵达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在气贯长虹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站在纪念碑下庄严默哀。实践团成员万雨璐说:“革命烈士的牺牲并非终结,而是将革命精神熔铸成红色基因,深深烙在大别山人民的骨子里”。

成员们走出纪念园,踏入七里坪党员政治生活馆。董必武当年来到七里坪时曾这样说:“…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寥寥几句话便写出了红安七里坪的峥嵘史诗。实践团成员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永不叛党”!

7月9日,实践团成员探访红色村落八一村和盐店河村。从八一村卸甲归田的红军团长方和明的故居走到盐店河村戎马一生的开国将军秦基伟的故居,每一处红色遗址都是凝固的时光胶囊,它让当代青年在纵横发展的今日也能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焚膏继晷的年华。

图片2.png

图为成员们在八一村合影(吴祥宇 摄)

浸润·传承——与历史见证者的心灵对话

实践团成员走进“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与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黄珍兰、陶文成母子进行了深入交流。陶文成给师生展示了大布纺织车使用的手法:扯动织机,一段崭新的布匹如历史长卷般徐徐展开,经纬之间,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纺车吱呀声与抗战号角的和鸣。

图片3.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陶文成地指导下亲自动手织红安大布( 吴祥宇 摄)

随着采访的深入,陶文成这样说道:“传承非遗就是要甘坐冷板凳,现在年轻人愿意来了解非遗大布,但是普遍‘三分钟热度’,希望当今青年一代要培养自己耐得住寂寞的品格。”

图片4.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黄珍兰合影( 吴祥宇 摄)

实践团成员专程来到观音阁村采访秦光远将军的侄子秦秋平,探寻秦光远将军一封家书的故事。一封封家书为观音阁村的革命底色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受红色家风影响,秦秋平十八年来谨遵嘱托,带领村民振兴乡村。

图片5.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秦秋平 (吴祥宇 摄)

图片6.png

图为秦秋平珍藏的家书照片(吴祥宇 摄)

久仰 “英烈守护人” 、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姜能山老人,实践团成员们来到红安县光荣院拜访姜老。姜老为大家讲述了他义务为红军烈士守墓60多年的初心,寄语青年人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紧跟党走”!

图片7.png

图为实践团带队老师张锦用方言与姜能山交流(吴祥宇 摄)

明志·力行——从红色热土汲取奋进力量

7月10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李先念故居纪念园。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李先念主席是木匠出身。有人嘲笑他是“做棺材的人”,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坚定地回应:“我是做棺材的,要为旧社会做一口大棺材 。”

图片8.png

图为参观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合影(吴祥宇 摄)

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董必武纪念馆参观。从清末秀才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法治体系建设呕心沥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随着此次红安社会实践的圆满落幕,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化之翼”志愿服务队实践团踏上归途,但他们的青春足迹却永远留在了红安县七里坪镇这片充满大别山精神的土地上。

实践团带队老师张锦深情地说道:“大别山的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奋斗的史诗,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不屈的精神,让我们从脚下的土地汲取力量,把大别山精神化作攻坚克难的勇气、干事创业的锐气、服务人民的底气,在各自的岗位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 “红旗不倒” 传奇—这,才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才是对历史最好的传承!”


责任编辑:曹琳,夏梦晓,湖北高校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