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精神 永恒的信仰—— 2018年湖北省高校延安精神教育工作骨干实践研修报告
发布日期:2018-07-22
浏览量:3250

本网讯(通讯员 周丹)“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属于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的战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为了名吗……为了利吗……”从井冈山实践研修回到武汉,姚玉珍老师在小井红军烈士墓的三问萦绕于我心间,久久不能散去。我追寻,追寻共产党人坚守信仰的精神高地,我思考,思考作为新时代共产党人如何具有新作为。

7月12日至16日,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武汉纺织大学承办的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实践研修班在井冈山开班。此次研修活动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入学习与实践,也是对延安精神和红色基因传承的深刻体会与理解,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根据学校安排,我怀揣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与激动的心情,与研修班45名学员一同前往井冈山开启了为期五天的红色研修之旅。

一、追寻革命足迹,重温峥嵘岁月

井冈山,是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定信仰,汲取力量的沃土。漫漫荣光岁月,流逝90余载,当我初次踏上这片用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就深切感受到“井冈山”这三个字的力量。从前,都是通过书籍、媒体,乃至父母口中了解她,如今,身临其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烽火岁月,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从专题教学、体验教学、访谈教学、音像教学到十二个现场教学,从“黄洋界上炮声隆”到挑粮小道“朱德的扁担”,从“八角楼的灯光”到龙江书院的课桌椅,从小井红军医院的悲壮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震撼,从井冈山大学李忠教授动情讲授到井冈山老红军后代倾情讲述,聆听先烈事迹,缅怀不朽英魂,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思想受到了洗礼。

登上黄洋界,这里重峦叠嶂,地势险要,“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1928年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毛主席为之写下《西江月·井冈山》,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当我站在黄洋界之巅,摩挲那一块块大石,耳边仿佛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用滚木檑石保卫根据地的艰苦岁月。黄洋界保卫战体现了我党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发扬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

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时,室外温度30多度,我们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打着裹腿,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径上重走当年红军百里挑粮的部分路程。刚开始大家还轻松体验,回程走到一半已感气喘吁吁。重走挑粮小道,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当年红军百里山道挑粮食的艰辛,更加深刻学习到我党艰苦奋斗、攻克难关的革命精神。

来到“三湾改编”旧址群,仰望19.27米的纪念碑,瞻仰大枫树下毛主席像,眼前仿佛再现了那场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1927年毛主席来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他创造性地确立的“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新的治军方略,实行了民主制度,加强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主席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

参观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群,登上茅坪八角楼,眼前的油灯、架子床、高背椅、长方凳、竹凉席,让我身临其境,似乎看到八角楼的灯光彻夜长明,毛主席伏案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为陷入困境和迷茫的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从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到“枫石”,从毛主席、朱总司令住室到士兵委员会旧址,这一切都展示着革命先辈饱含理想信念的远大胸襟。

进入龙江书院,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在眼前。以前常听父亲说到井冈山会师,这次终于明白,是这座画栋飞甍的龙江书院见证了“朱毛会师”,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是国防大学的前身,是红四军党代会会址。学员们走走状元桥、在书院里听听讲,实地学习体验革命先辈们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勇于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凭吊革命英烈,这是我落泪最多的学习环节。我们来到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烈士墓,在庄严肃穆红军烈士墓前,井冈山干部学院姚玉珍老师动情讲述,学员们默默落泪。我们走进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在这里长眠的革命英灵。我们身着红军服,整齐排列,举起有力的右臂,重温入党誓词。一声声誓言,一行行泪水,都不足以表达我们心间崇敬之情。“人生一世万千差,继承光荣革命家,死不投降当叛逆,愿随先烈葬黄花。”“同志们,胜利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意把牢底坐穿!”……这是红军战士为理想信念慷慨赴死的生动写照。

在小井红军烈士墓旁,我含泪发表感想:“在真切的触摸历史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时的悲壮和辛酸,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小井红军医院罹难的烈士们,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定执着的追求。‘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的,正是无数前仆后继的革命先烈,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用生命和鲜血成就了今天新时代中国。我们要继承烈士们的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这跨越时空的井冈山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用传承纪念英雄、用传承告慰先烈。”

二、传承革命精神,启航新时代征程

在井冈山学习的五天,是震撼的五天,是感恩的五天,是感动的五天。五天来,学员们通过听、看、想、谈,重温党的革命历程,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更进一步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进一步明晰了接下来的工作任务和方向。通过本次学习交流,我也常思考: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与守卫。

新时代、新征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我将以此次学习作为新的起点,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勇于奉献,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革命精神散发出新时代光芒。

要敢为人先、不断创新。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应以本为本、回归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视角为切入点,积极转变传统的宣传思路,抓住新的发展契机,不断创新形式,树立大宣传理念,为推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坚守岗位,努力奉献。有人这样描述宣传思想工作:“是春雨,滋润心田;是甘草,提神益气;是虫草,祛病强身。”我认为高校宣传工作是“润物细无声”,是“点点星铺路”。作为年轻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尊重自己的工作平台,不怕吃苦、踏实实干。“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工作干的好与坏、认真与否,年轻的生命是燃烧还是浪费,全凭自身的决定。要有敢做工作、会做工作、细致做工作的态度,才能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担当历史责任,开拓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将信仰化为前行的力量,构筑精神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