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坚持五抓五促,落实十项制度,聚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发布日期:2021-06-10
浏览量:671

本网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探索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新举措,坚持抓机制、抓引领、抓氛围、抓支持、抓管理,以“十项举措”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校落地生根,不断筑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抓机制,促进工作提质增效。落实协调会商制度,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立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学校党委统战部、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保卫处等多部门定期工作研讨,加强工作联动。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专设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办公室,挂靠党委学生工作部,专门负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和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在数学与物理学院成立预科生教育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与管理工作。 


                 

抓引领,促进学生信念坚定。落实主题教育制度,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党的会议精神、党的民族政策理论、法制安全教育三个方面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组建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团,发挥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作用,以工作组团为单位宣讲党的民族政策与理论;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情况调研,校-院联动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引导,吸引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加入党组织;抓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节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重要事件,以“美丽中国·我爱我家”“我为抗疫做贡献”“民族学生讲党史”等形式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热情。落实骨干培养制度,学校自2008年起开设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训班,从民族学生中选取政治立场坚定、学习成绩优良、进步发展意识强烈的学生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坚持理论结合实践,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授课,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目前培训班已连续举办十一期,培养民族学生骨干400余人;重视优秀学生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加强对在学术科研、志愿服务、参军入伍中涌现的少数民族学生先进典型的宣传,持续推出民族之星系列报道。

抓氛围,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落实文化交流制度,先后举办以“交流交融,共享共存”“交流交融,共享共存”“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展演活动,少数民族学生自主设计展板、身着民族服饰,向学校师生介绍民族文化,邀请师生体验特色民俗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风俗交流;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演讲征文比赛,各民族学生通过演讲征文的方式展示不同民族学生风采,同时加深各民族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和了解;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文艺特长,拍摄《致地有声》《武汉,地大与你同行》《听我说谢谢你》等原创文艺作品,展现少数民族学生风采,做好正向引领;每年开展“党的理论和民族宗教政策知识竞赛”,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

              

1.活动合影.jpg

抓支持,促进学生锻炼本领。落实学习辅导制度,每年针对新生开展大学规划教育,提供针对性生涯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发展目标;编制学生成长印记,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指引;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情况调研,制定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学习帮扶计划,依托学校、学院学习支持平台、学习提升项目,为学生学习提供全方位支持。落实就业促进制度,编发就业信息简报,精细化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和工作推介;开展专场就业能力提升讲座,开设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全覆盖、点对点开展就业指导;开展模拟求职活动,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落实生活帮扶制度,采用混合编班、混合居住等形式,帮助各民族师生加强交往交流交融;落实学校资助政策,实现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全覆盖,开展“民族之星”奖学金评选,加强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共计,保障学生在校生活;开展食堂开放日,定期反馈学生实际诉求,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抓管理,促进工作规范细致。落实入学联系制度,将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前置,在新生入学前即与学生取得联系,使新生第一时间接触学校老师,掌握学校情况。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到教室、寝室、食堂、校园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常态化开展访谈工作,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落实工作联系制度,建立与学生所在学院、学生家庭、当地政府、优秀毕业生联系,暑假期间开展“双百励志圆梦行”走访学生家庭,校、院、家、政府密切协同,共同做好学生培养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