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功举办第1期心声交流会
本网讯(通讯员 范君怡)11月23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举办了“心声交流会:精神类药物,吃还是不吃?”。本次交流会由确诊心理疾病的同学组成,心理中心专职咨询师何宁娴老师主持,个案管理员范君怡、向亮萤协助。
在活动正式开始前,何老师仔细地向小组成员介绍了参与活动需要遵守的保密原则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活动伊始,同学们精心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台签,并一一分享。之后同学们围绕“第一次被医生告知要服药,有什么想法?”、“如何应对药物的副作用?”和“患病后如何与父母、朋友相处?”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我当时是觉得自己确实该吃药了,所以没有很排斥吃药这件事。吃药之后症状得到了缓解,现在也一直在吃。”第一位同学表达让小组成员开始活跃起来。许多同学都表示药物对缓解病情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药物的副作用也让人苦恼。“相比没吃药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记忆力变差了很多。”、“我吃药之后胖了十几斤”讨论药物副作用的同时,有经验的同学建议大家多看几次医生,通过复诊、调药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药物,病情稳定的同学往往经历了多次药物、药量的调整,才达到较为平稳的状态。

大家在分享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小困扰,例如有的药物很难吞服,成员分享自己在网上买了糯米纸包裹后吞服。
同学们还延伸到了精神类药物被妖魔化的话题,患者周围人往往视精神类药物为洪水猛兽,认为药物没用,应当靠自己努力调节,导致需要药物的患者消耗了太多的精力来向他人解释,也难以得到理解。也有一些人将精神类药物神化,认为吃药了立刻就能治愈精神疾病。
“有好朋友的支持也很重要”、“药物只是拐杖,真正的解药都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不要太过于纠结疾病和药物,应该着眼于药物给我们带来的正面效应。”大部分同学经历过与疾病数年相处之后,自己逐渐摸索出对精神药物更明确、清晰的认知。

许多同学都表示父母不理解精神疾病,更不理解为什么要吃药。“他们就是觉得是我想太多了,每个人都会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更不敢说出实情”、“他们认为抑郁等于自杀,很难跟他们解释”。有同学建议不用一定要改变父母的想法,这样只会让彼此更加疲惫,接纳自己的状态,也接纳父母的认知局限。
向外拓展增加人际资源、对药物的态度不能走入极端、今天不必为明天忧虑.......大部分同学表达了自己目前与药物的自洽状态,活动在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期待中落下了帷幕。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本次心声交流会为契机,向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勇敢地表达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最真挚的感受。
参加完活动,小编反而更体会到人性的力量,被同学们努力自救的精神触动。小编相信,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也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更多关于心理疾病的系列活动!
心声交流会,来源于同学们想要病友交流平台的需求,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个案管理员团队组织开展,是专门面向心理疾病患者的交流活动,两周一次,每次讨论与心理疾病相关的话题。
在这里,我们为你提供一个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友爱互助的空间,让经历心理疾病困扰的你感到被理解、被共情,也希望你表达想法,为其他患者提供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