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走进孝义木偶戏,感悟非遗文化魅力
本网讯(通讯员 许耀升 赵游)音乐起,木偶在戏台上舞动自如;戏幕后,艺人们手中专注操作,赋予木偶生命。8月29日,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非遗文化暑期调研团队来到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进行调研,并探访了木偶戏表演者许红运。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动百万兵,这便是在木偶表演中才能见到的盛况。木偶,即木制的玩偶,本身并没有特殊含义,但演员通过本身的艺术表达为其赋予了灵魂。表演者通过双手的搓、捻、掂、摆、转、拧等方法的灵活应用,使木偶的动作明快洒脱,不管是名媛闺秀还是将相鬼神,都演得惟妙惟肖。
“孝义木偶戏是一种北方派系的杖头木偶,又称作“举偶”,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团队成员惊奇的目光中,许红运向我们介绍道,“表演时,真人在下、木偶在上,我们通过插于木偶上的一根木杖和两根操纵木偶手的细铁棒来操作整个木偶,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指掌传递给木偶。”
在木偶戏业内有一句话叫“人偶合一,上下传神”。每一次表演都是人先去演,只有表演者真的带入进角色后,才能拿木偶上台表演。许红运的木偶表演功底非常扎实,在团队成员面前从容地展示着木偶的各种形态,将各种高难度特技演绎得淋漓尽致。
许红运对杖头木偶的热爱来自于他爷爷。“小时候经常看到爷爷在戏台上表演木偶,通过双手的摆动就可以将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演绎出来,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许红运认为正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才让自己深深爱上了木偶戏的表演。“木偶戏是很枯燥的一门艺术,需要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自己慢慢打磨。每个动作都需要重复百遍的练习,掌握不同动作的力度和分寸。”
在对孝义木偶戏有了初步了解后,团队成员也尝试去舞动木偶。“真的很费力,不仅需要一直举起木偶,还要不断调整动作,非常考验表演者的体力和协调能力。”团队成员许耀升表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每一位表演者都对木偶戏有很深的热爱。”
在调研的最后,团队成员了解到孝义木偶戏近几年正在稳步发展。当问及孝义木偶戏的发展现状时,许红运开心地说,艺术发展无止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我们也在不断改进木偶的制作和表演形式,甚至融合了变脸,书法等技巧,孝义木偶戏正逐步走进大众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