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院:情牵留守儿童 学习纸艺文化——“予爱童行”圆梦工程志愿服务队与积美留守儿童中心共筑非遗传承
本网讯(通讯员 尹婉莹)7月16日,武汉学院“予爱童行”圆梦工程志愿服务队前往安徽岳西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伯林,并携手积美留守儿童中心的孩子们参与桑皮纸制作手工课活动,共筑非遗传承。
携手农村儿童制作桑皮纸,领悟纸艺文化之美
在积美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武汉学院“予爱童行”圆梦工程志愿服务队将传统的非遗文化——桑皮纸的制作艺术引入积美留守儿童中心,开展桑皮纸文化传承手工课。这次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的纸艺。

桑皮纸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志愿者们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桑皮纸的历史、特点以及用途。他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桑皮纸的由来,以及通过特定的工艺和制作流程将桑树皮纤维制成纸张的过程。

随后,志愿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孩子们踊跃回答问题,表达了对桑皮纸制作流程、用途等方面的好奇和兴趣。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桑皮纸制作的过程,志愿者们播放了桑皮纸框架制作的视频。他们耐心地解释了每个步骤,让孩子们观察和学习。

最后,志愿者们组织了一个剪纸环节,让孩子们实际体验制作过程。孩子们手持剪刀,聚精会神地剪出各种图案,将创意贴于桑皮纸上,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桑皮纸灯笼。

采访国家非遗传承人,探寻文化振兴之路
活动结束后,志愿服务队成员深入非遗传承人居所,采访桑皮纸传承人王伯林,探寻岳西非遗的发展,诉说非遗传承人内心的故事。

王伯林先生是桑皮纸制作的资深手艺人,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桑皮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他向大家分享了他对于桑皮纸的热爱和坚持。他说:“桑皮纸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技巧的艺术。通过桑树皮的提取、浸泡、捣烂、平整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才能制作出一张张细腻而坚韧的桑皮纸。我希望能够传承和弘扬桑皮纸的美好,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和使用这一传统工艺品。”
王伯林先生还强调了桑皮纸传承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所坚持传承的是中华传统工艺,桑皮纸的前世今生其实也体现了现代文化内涵中开放、创新与交流等元素。文化是全世界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其实大家身上都有着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关注桑皮纸这一宝贵的非遗传统,让它在时代的长河中永不消逝。”
通过采访王伯林先生,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人内心的坚守和努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着传统工艺的魅力和价值。
共话“桑皮纸”实践之旅,肩负非遗传承使命
交流过后,团队也提出对桑皮纸制作技艺的未来发展的想法:
要传承桑皮纸非遗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第一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传承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同时,也要鼓励创新发展。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改进制作工艺,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同时,探索桑皮纸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应用,如将桑皮纸与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现代感的桑皮纸艺术作品。
第二是教育与培训的推广。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桑皮纸制作技艺的传授,开设相关的课程或工作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桑皮纸制作。同时,可以建立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培训机构,为有意学习和从事桑皮纸制作的人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传承者和技艺精湛的工匠。
第三是文化旅游的推广。桑皮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可以将桑皮纸制作技艺纳入文化旅游的推广计划,通过举办展览、演示制作过程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活动接近尾声,实践队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队长朱婷玉表示,“桑皮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目前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期,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必定离不开年轻人的支持。未来,“予爱童行”志愿服务队将继续组织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为孩子们带去更多快乐和知识的同时,也传承着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大学生,“予爱童行”圆梦工程志愿服务队将热情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为桑皮纸的宣传和推广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