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启动建设全国首个“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
发布日期:2023-05-08
浏览量:1094

本网讯(通讯员 杨子红 曾智) 4月24日下午,“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启动仪式暨宜昌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推进会在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宜昌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教育工委书记周正英出席活动并讲话。启动仪式上,为中华鲟研究所、宜昌三峡广播电视研学基地、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黄柏河湿地公园等11家“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授牌,并为来自11家基地的11名实践课教学教师颁发聘书,同时为“后浪”长江大保护青年志愿服务队授旗。

宜昌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等“大国重器”所在地,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和特殊使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湖北省“大思政课——新时代共同成长”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宜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打造“长江大保护”专题大思政课,并以此推进宜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致力打造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大思政课”宜昌示范。

“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由三峡职院、三峡融媒体中心以及十一家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打造。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建好实践育人“大课堂”。“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整合社会力量,综合实践资源,形成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1个“长江大保护”教学资源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主线,以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宜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素材为主要内容,建设“长江大保护”教学资源库。拍摄12集“长江思政课”微纪录片。围绕“长江流域综合治理”“长江流域红色历史”“长江流域大国重器”“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题,拍摄制作十二集“长江”思政课微纪录片。开设3门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公选课。开设以长江素材讲母亲河情怀的《长江文化》、以宜昌实践讲中国发展的《“宜”见中国》、以宜昌视角看美丽中国建设的《大美宜昌》3门公共选修课。建设11个“长江大保护”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宜昌的生态发展先进典型乡村等实践资源,以“长江大保护”为教学主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主线,建设11个“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实践教学基地,按“一地一课”的要求每一个基地开设一堂专题课,由基地实践教师与高校思政教师开展联合教学。

二是建好协同育人“大师资”。按照“一地一课双讲师”要求,充分利用好“长江大保护”实践教学基地的讲师队伍,每一个基地配备一名由实践基地推荐的实践教学教师,每一个基地再配备一名思政课教师开展联合教学,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身边事说天下事的教学效果;以“共同缔造美好教育”的理念,建立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遴选一批“生态卫士”时代楷模,组织好时代楷模讲师队伍;结合学生专业实践以及“理论微宣讲”、“后浪”志愿服务队的志愿服务,培养一批优秀的志愿服务和学生宣讲员队伍,让更多的青年人讲好生态宜昌建设的实践故事。

三是建好共同体“大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宜昌市级媒体、宜昌相关部门的官网资源以及“今日三职”“三职青年”“青春三职”等校级媒体的宣传优势,不断传播长江文明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积极宣传“长江大保护”中的典型事迹和优秀人物,增强青年学生的“母亲河”意识,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宜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创建活动。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宜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不断加强与长江沿线同类学校、以及当地不同学段的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把“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建设成为大中小学共谋共建、资源共享的资源平台、教学舞台,成为“宜昌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典型案例。

为保障“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建设的落实,学校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大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统一领导,组建由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负责,教学、组织、财务、学工、团委、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课协同工作机制,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教学资源、项目经费、人员队伍等方面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