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开展“寻访共青精神,汲取青年奋进力量”暑期社会实践
本网讯(通讯员 王晗菲 胡志宏)8月21日至24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江西省共青城市开展“寻访共青精神,汲取青年奋进力量”社会实践,通过寻红色旧址、访垦荒人物、进历史展馆、听垦荒故事,了解共青历史,寻访共青精神,汲取青年奋进力量。
走进耀邦陵园瞻仰缅怀,汲取青年奋进力量
8月22日,团队成员首先前往胡耀邦陵园瞻仰缅怀。陵园门口,胡耀邦同志手书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引得全体成员驻足观看,引发大家深入思考。团队成员王晗菲表示:“从对联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胡耀邦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博大胸襟和为民情怀。”
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胡耀邦同志生平馆
“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在胡耀邦同志生平馆,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讲解员带领大家一起回顾胡耀邦同志的生平事迹,缅怀他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追思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团队成员赵睿怡深情地说,“他用一生矢志不渝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的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胡耀邦同志生动诠释了人生的真谛与意义,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历史功绩和高尚品德必将永远铭记在党和人民心中。”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耀邦墓前,面对墓碑鞠躬、默哀、献花并绕墓碑一周,表达当代青年对胡耀邦同志的由衷敬仰与深切缅怀。青山有幸,胡耀邦同志长眠于共青城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他将永远活在共青人的心中,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重回垦荒旧址沉浸实践,了解共青发展历史
8月22日-23日,实践团队在共青城市市委统战部工作人员陈永华的带领下先后前往甘露镇拖沟岭共青社旧址、金湖乡共青垦殖场旧址等地,重回垦荒旧址沉浸实践,了解共青发展历史。
团队成员在拖沟岭“共青社”旧址
拖沟岭是共青城市诞生的源头,实践团队首先来到这里寻访旧址。1955年10月18日,98个上海青年响应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怀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热情,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几经辗转到达这里,他们搭建茅棚、开垦荒地,势要“把荒地变为良田,把荒山变成果园”。40天后,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专程前往看望垦荒队员,一一察看垦荒队宿舍、饭堂、牛棚、新开垦的梯田等地,勉励大家“你们要把这里建设得像上海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才行。”在垦荒队长周文英等人请求下,胡耀邦在临时搭建的茅棚前,用竹枝夹着卫生棉球做成的“特制毛笔”为他们题写社名“共青社”。自此,共青城市有了自己的“乳名”。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金湖乡共青垦殖场旧址,深入了解共青城的成长发展。1957年,上海青年迁至金湖,与下放干部、知识青年和当地农民组建场社合一的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共青城发展进入崭新一页。曾经的共青垦殖场旧址,如今已被打造为旅游、学习、实践的一体化红色教育基地——共青精神体验园。走进体验园,面向旧址,“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标语映入眼帘,一下把团队成员带入60多年前那段奋斗岁月。体验园负责人兼讲解员董云带领大家先后走进办公旧址、篝火广场、饮水思源墙等地,教唱垦荒歌曲,介绍共青发展历史,一步一步为大家诠释“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
团队成员在金湖乡共青精神体验园
“一代代共青人一往无前,贡献了青春年华、承担了历史责任”,重回垦荒旧址,实践团队成员王力敏深有感触地说,“他们用青春挥洒热血、用汗水铸就辉煌,在垦荒建城之路上锻造出来‘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感悟和践行”
访谈垦荒老人聆听交流,寻访共青精神基因
8月23日,实践团队先后来到老垦荒队员倪新华老人和曹生宝老人家中,聆听垦荒故事,感悟共青精神。
“热情呀,青年的热情”,问及当年报名参加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初衷,如今的老垦荒、曾经只有16岁的倪新华如是说到,“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有志向的青年应该到农村去,开拓荒地。”于是,一大批有志向的上海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来此垦荒创业。“上万人报名呀,经过层层筛选,我成为其中一个”,谈及往事,倪老非常自豪。随后,倪老拿出个人回忆起草的“共青建场初期1957.4月筹建5月下旬竣工图”,一一回忆并向大家介绍“血防站”“医疗所”“总机室”“职工食堂”等当年建筑和故事,再次把团队同学带回当年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
社会实践团队在老垦荒队员倪新华家中
倪新华老人面对图纸一一分享往事
“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另一位老垦荒队员曹生宝曾担任民兵连连长,提起当年的垦荒经历,他动情地说到,“刚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毛草地、泥巴路,‘晴天一块铜、下雨一包脓’,就是这样我们白手起家,搭建茅棚、开垦荒地、开展种地试验。胡耀邦总书记勉励我们,要战胜困难、多想办法,一定要把共青社办好。”在曹老家中,他还自豪的拿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戴上,邀请同学们与他合影。他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响应号召,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如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经过几代共青人的奋斗,曾经鄱阳湖畔的荒滩野岭,完成了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再到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共青城市的蜕变,建起了一座新城。
社会实践团队在老垦荒队员曹生宝家中
谈到对当代青年的期待,倪新华老人略作思考,他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当时的使命就是开荒种田、吃饱肚子。希望你们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建设祖国;同时,希望大家搞好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两位老人都80多岁了,谈及往事依然眼里有光,仿佛历历在目,这应该是源于他们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执着,源于他们扎实的奋斗青春。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像这些艰苦创业的垦荒队员一样,立志将满腔热血泼洒在建设祖国的伟大征程中,只要将这种精神和作风代代相传,必能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从两位老人家中出来,团队成员李坤说到。
社会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走进共青城市博物馆,系统深入了解共青城市从共青社、共青垦殖场、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共青城市的发展演变历程;前往德安参观了袁隆平故居,了解袁隆平院士个人成就以及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科普知识,学习袁隆平院士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前往江西生态文明展示馆,深入了解江西鄱阳湖生态综合治理和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相关情况。
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共青城市博物馆
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德安县袁隆平故居
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西生态文明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