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深度挖掘武汉红色资源 丰富凝心铸魂实践方式
发布日期:2023-06-12
浏览量:575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立德树人融入社会实践教育环节。为了进一步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走细,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组依托武汉当地红色资源,深度挖掘武汉红色资源的思政元素,坚持“红色引领”、激活“红色细胞”、记录“红色历史”、弘扬“红色文化”,用实践教学方式丰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具体路径。

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伟大征程中,各个时期都有武汉英勇奋斗的历史足印。中国共产党在武汉的历史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同时也彰显了武汉在党的历史进程中所作出的独特贡献。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充分发挥革命遗址遗存、纪念场馆等红色场馆育人作用,讲述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的重要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发生的重要事件等,引导青年大学生寻访、整理、宣讲武汉红色教育资源,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青年大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

不忘初心的武汉。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武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阵地之一,五四运动前后,恽代英等在湖北组织互助社、利群书社和共存社。19208月,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抚院街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武汉成为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六个城市之一。

浴血奋战的武汉。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成立,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初期,我们党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领导工人运动。1923二七工人大罢工将中国工人运动推向高潮。1926年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往武汉,武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1927年,中共五大在武汉举行,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同年在武昌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汉事实上成为农民运动中心,在武汉召开的党的“八七会议”是我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成为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伟大开端。美国进步记者安娜·斯特朗激动地写道:“1927年的汉口是红色的汉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武汉成为全国的抗战中心。

自强不息的武汉。时代在变,红色的精神不会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武汉人民建立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支援国家在武汉的重点工程,积极投入国家工业化建设。国家“一五”计划在武汉布局的重大工程项目胜利完成,诞生了武汉钢铁公司等一批“武”字头大中型重点企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丽诗篇。

敢为人先的武汉。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勇立改革开放时代潮头,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为主要抓手,为国家实现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探索了新路;1979年在全国率先敞开城门,在全国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进入21世纪后,武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武汉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入手探寻双循环发展新支点,聚世界光,为天下谷,正从“中国光谷”向“世界光谷”迈进。

自强奋进的武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武汉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全面开启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考察武汉的殷殷嘱托,坚定信心、砥砺前行。武汉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率先促进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武汉路径。

武汉红色资源传承着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红色基因,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特定地理区域的整体风貌。通过沉浸式地社会实践现场教学,深入挖掘新时代武汉红色历史、阐释新时代武汉红色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更加深刻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更加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用好党在武汉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的红色资源,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激发青年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以昂扬姿态奋力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注:本文系2022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地标·光阴·红色”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小组成员为樊鑫玥、喻妍、扎史此里、严家琪、李婧怡。

指导教师:董亚平 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