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学院:社会热点新闻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发布日期:2023-11-15
来源:文华学院
浏览量:683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年龄小,充满活力。他们最频繁地使用信息技术,并非常关注社交热点新闻。然而,由于大学生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正确的看法,他们对热点新闻的理解和评价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偏差,而且他们很容易受到热点新闻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讨社会热点新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社会热点新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1.1当前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种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们也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是非评价能力、判断和分析事物能力、促进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主体。将社会热点社会新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2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的必然需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主要是理论教育,与现实生活和热点事件脱节。因此,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及时引进社会热点新闻,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改变规律,通过社会热点新闻思想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1.3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保障学生成长成材的有效途径

现在的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唯一的孩子,他们在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也缺乏准确分析和判断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发展就会缺乏。将社会热点新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利用时代发展的特点,提高理论实践能力,也是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再教育的重要手段,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就业。

2社会热点新闻融合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2.1准确把握选题,加强课前引导,加快学生融入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社交热点新闻时,不应盲目选择新闻,而要有针对性。对于一些不利于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的热点新闻,必须适当地去除粗糙,选择本质。要注重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案例,准确把握话题选择。在确定了适当的话题选择后,应加强课前的指导。应利用热点新闻的图片、视频等材料,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快学生融入课堂。换句话说,应该把热点新闻代替思想政治的学习点,提高教学的兴趣。在过去,思想政治课程由于其强大的理论和课堂教学传统,在学习氛围上相对枯燥。然而,这种融合社会热点新闻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由于其独特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当教学优秀的意识形态、道德、理想和信仰和大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列出一些有抱负的年轻人和成功的社会的例子介绍情况,以加快学生融入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2.2从问题看本质,深入分析社会热点新闻

社会热新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后,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往的课堂理论教育转变为热新闻分析,新闻分析取代了单纯的理论解释。教师在课前教学指导后,以热点新闻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的新闻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及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首先利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热点新闻,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从实践分析中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其次,对热点新闻的理解、分析和判断最终得出结论,而不是以往枯燥的理论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互动,从而提高了课堂的魅力和参与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3课后生活再教育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教学应用于实践的主要渠道。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以课堂为主,课堂是教学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教育,大多没有课外生活再教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热点新闻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课外生活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指导实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热点社会新闻后,培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热点社会新闻,善于思考,理性分析和科学讨论对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身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结语: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社会热点新闻的及时性大大加快。准确掌握、准确分析社会热点新闻是社会热点新闻和舆论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热点新闻整合,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大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导全社会舆论,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责任编辑:曹琳,夏梦晓,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