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党建引领、守正创新、力量下沉、文化浸润——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新路径
本网讯(通讯员 李慧中 沈秋实)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积极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新路径,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育人根基
学院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系统推进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与服务机制改革,将党建工作贯穿学生社区建设全过程。依托校级“清源之光”党建项目——“学生党员微笑(SMILE)工程”,推动实现思想教育与学生发展、教育教学与学生工作、力量下沉与社区管理、精准关怀与文化浸润、关心关爱与解决问题“五个融合”。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挂牌寝室”,组建“党员先锋队”,常态化开展“党员进寝室”“党员1+1”结对帮扶等活动,持续完善“党团班舍”一体化工作体系,切实发挥学生党员在思想引领、学业帮扶、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学院党政负责人带头深入社区,讲授“精绣河山”思政大课、“毕业生党员最后一课”等专题课程,结合时事政策与学生成长需求,不断增进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夯实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党员寝室”授牌仪式)

(学生党支部同上一堂“精绣河山”思政大课)
坚持“守正创新”,彰显育人特色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在传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生社区育人新模式。一方面坚守育人初心,持续健全“学院—班级—寝室”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压实各级管理责任,形成协同联动、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思政队伍社区轮值制度,组织学生骨干常态化开展安全巡查与隐患排查,筑牢社区安全防线,守住校园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勇于创新实践,积极践行“校园即社区,社区即课堂”理念,在社区常态化开展学业辅导、考研帮扶、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活动,构建“浸润式”成长支持体系。例如,开展“简历门诊”“模拟面试”等就业指导活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出心理团辅与一对一咨询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既保持了育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增强了时代感和吸引力,营造了积极向上、互助成长的育人氛围,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开展毕业生求职模拟面试和简历门诊活动)

(开展心理团辅活动)
推动“力量下沉”,提升育人内涵
积极推动各类育人力量深入学生社区,实现育人服务“零距离”。学校职能部门与学院领导带头落实“五个一”联系机制,定点联系班级、走访宿舍、开展谈心谈话,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实际困难,建立问题反馈与解决闭环,切实回应学生关切。深入实施思政队伍“三进三同”制度,新入职辅导员连续三年入住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将思想政治引领和成长服务延伸至学生身边,实现从“事务管理”到“陪伴成长”的转变。积极拓展校外育人资源,邀请党政军企代表、优秀校友、“五老”代表等担任校外导师,推动班主任、骨干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师深入社区,常态化开展学业指导、心理辅导与职业规划,构建校内外协同、多主体参与的育人共同体,全面提升育人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校领导结对帮扶座谈会)

(学院走访寝室)

(心理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

(班主任进寝室开展学业帮扶)
深化“文化浸润”,打造育人品牌
学院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持续提升思政工作感染力和实效性。实施新时代党旗领航工程,探索“五色教育”实践路径,即红色主题的爱党爱国教育、绿色主题的劳动与心理教育、蓝色主题的科技创新教育、金色主题的专业实践教育、本色主题的校情校史教育新模式。分阶段引导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展“青马工程”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劳动实践等,以红色文化引领社区风尚。依托多元导师队伍,每年举办“榜样的力量”分享会、“外语角”等学业活动50余场,参与学生超2000人次,营造浓厚学风氛围。结合外语专业特色,持续举办“外语戏剧节”“法语文化周”“日本文化周”等品牌活动,打造“文化实践+语言应用”育人平台,助力学生提升专业素养。组织开展“非遗进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华情”等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国情社情和校史校情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在宿舍区设立安全宣传栏,学生党员主动开展“反电诈”宣传,切实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着力打造环境优雅、文化浓郁、平安健康的美丽社区。

(文明寝室创建活动)

(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华情”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外语角交流活动)

(外语戏剧节展演活动)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推动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不断凝聚育人合力、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工作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