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以 “共同缔造” 激活 “一站式” 学生社区育人效能
本网讯(通讯员 蔡明广 覃苗苗)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是深化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关键载体,是打通育人 “最后一公里” 的重要阵地。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专业学科特色,紧扣 “美好宿舍生活,你我共同缔造” 核心主题,将 “共同缔造” 理念与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深度融合,通过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的实践路径,创新育人载体、强化学生主体、凝聚协同合力,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区育人新格局,让思政教育真正扎根宿舍、走进学生,有效提升了社区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感染力。
一、共谋规划破难题,让宿舍建设 “接地气、显实效”
“共同缔造”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在学生社区建设中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院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问需于生、问计于生”为社区建设出发点。
深入一线听诉求。建立“四级访寝机制”,即领导班子带头访、辅导员常态访、班主任重点访、党员骨干跟进访,每周固定1次“师生面对面”时间,组织教师进学生宿舍,围绕设施维护、公共空间使用、生活服务保障等学生关切之事开展调研,累计收集宿舍设施老化、自习空间不足等问题建议23条,形成《学生宿舍需求清单》。
师生共谋定方案。针对需求清单,召开“宿舍建设共商会”,邀学生代表、宿管人员、后勤保障部门参与,围绕“优化宿舍公共空间”“完善设施维护流程”等议题讨论,最终联合制定《“美好宿舍生活你我共同缔造”实施方案》,明确“公共自习角打造”“晾衣区扩容”“宿舍设施报修响应”等 12 项举措,使方案契合学院实际与学生需求。
协同推进抓落实。成立师生“社区建设监督小组”跟踪监督方案落实。截至目前,完成8间宿舍公共自习角改造、3处晾衣区扩容,建立“线上报修 + 线下跟进”机制,将宿舍设施报修响应时间缩至2小时内,学生对宿舍生活满意度从82%提至96%,让社区建设“实”在学生心坎上。
二、主题引领促共鸣,让思想交流 “有深度、有温度”
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单向灌输”模式,以“卧谈会”为载体,让学生从“听众”变“主角”,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
学生自主确定议题,鼓励以寝室为单位,结合专业特色、成长困惑和时代热点策划卧谈会主题,议题涵盖专业认知、理想信念、职业规划等多维度,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解释乡村振兴中的‘家乡变化’”“新时代青年如何在‘卡脖子’技术攻关中担当作为”“考研、就业还是考公?如何规划人生方向”等。累计开展 46 场特色卧谈会,覆盖所有研究生宿舍。
师生共议解困惑。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以“参与者”“引导者”身份融入交流,不预设结论、不强说教。如在“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卧谈中,教师结合自身“红色研学”“基层调研”经历,引导学生思考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问题;学生讨论“就业焦虑”时,分享毕业生“基层就业”“学术深造”案例助其打开思路。“学生主讲、师生共议”模式使思想交流从“被动听”变为“主动谈”,累计解决学生成长困惑10余个。
价值引领融日常。联动卧谈会与“理论学习小组”“红色读书会”,针对讨论共识或分歧,推荐《习近平著作选读》《论党的青年工作》等书目,组织学生围绕“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专业责任与时代使命”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将思想共鸣转为行动自觉。比如,参与“乡村振兴”主题卧谈的学生自发组建“乡村振兴调研小队”,暑期赴湖北鄂州、黄冈等地实践,形成3份调研报告,让思政教育“走进心里、落到实处”。
马克思主义学院“躬身问道”实践队赴鄂州市探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道
青春赋能文旅路:武汉工程大学实践团解码岳石洪村振兴秘密
从“工业锈带”到“文旅热土”:“田野笃行”实践团探寻齐跃桥村的振兴蜕变之路
三、创新形式强互动,让日常管理 “有活力、有吸引力”
针对传统学生管理“形式单一、学生被动”痛点,将思政教育融入社区日常管理,通过“花式打卡”“趣味互动”使纪律管理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花式打卡焕新晚点名。摒弃传统“点名签到”模式,创新推出“周末晚点名主题打卡”活动,依托微信小程序搭建打卡平台,设置“红色教育类”“实践服务类”“文化体育类”3大类12小项打卡任务,如“分享红色故事”“参与校园环境整治”“寝室趣味运动会”等。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完成任务后上传照片或视频,累计积分可兑换党史学习教育书籍等奖励。2024 - 2025学年,累计开展18期打卡活动,学生参与率从传统点名的75%提升至98%,形成“比学赶超、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
自主管理激发主动性。学院推行“宿舍自治小组”制度,各宿舍推选“宿舍长”“安全员”,负责宿舍卫生检查、安全隐患排查、活动组织等工作,学院定期开展“宿舍长培训”,传授管理方法与沟通技巧。同时,建立“宿舍文明积分制”,将卫生、安全、活动参与度纳入积分,每月评选“文明宿舍”并公示。累计评选出24间“文明宿舍”,其中3间获评校级“优秀文明宿舍”。这使学生从“被管理”变为“自主管”,强化了主人翁意识。
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效能。搭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线上服务平台,整合报修、报名、反馈、预约等功能,学生可随时在线提需求,辅导员与后勤人员实时响应,实现“一键反馈、一站服务”。平台运行后,累计处理学生需求100余条,使管理服务更高效贴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末晚点名主题打卡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首届“趣享运动,真理同行”红色趣味运动会
四、示范带动树标杆,让社区文化 “亮特色、传新风”
以“成果分享”“典型引路”为抓手,让“共同缔造”成果可见、可学,激发全员参与社区建设热情。
分享会展示育人成果。每学期举办“寝室美好生活分享会”,各宿舍以故事讲述、PPT汇报、实物展示等形式,分享“学风建设小妙招”“宿舍互助暖心事”“社区活动新创意”等案例。如2025年上半年分享会,“红心向党”宣讲团所在宿舍分享“以宿舍为单位开展红色宣讲”经验,累计收集15个优秀案例供全院借鉴。
品牌活动擦亮文化名片。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特色,打造“红色宿舍文化节”,开展“红色主题寝室装饰大赛”“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会”“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红色元素融入宿舍文化建设。“红色主题寝室装饰大赛”中,学生绘制红色海报、悬挂党史挂图、摆放理论书籍,打造16个“红色文化角”,让宿舍成为“沉浸式”红色教育阵地;“博闻读书会”吸引超100名学生参与,让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典型引领,带动全员参与。挖掘社区建设先进典型,评选“最美宿舍长”“最美寝室”等荣誉称号,通过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宣传,讲述其“主动服务同学”“带领宿舍进步”故事。如“最美宿舍”代表张同学,牵头制定宿舍卫生轮值表与学习互助计划,课余组织“宿舍读书分享会”,带动所在宿舍连续两学期获评“文明宿舍”。此后,全院12个宿舍效仿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实现“树立一个典型,带动一片群体”的社区建设效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最美宿舍分享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119期“博闻读书会”
五、育人成效与经验启示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共同缔造”理念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现“三个转变”:从“教师主导”转为“师生共治”,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从“单一管理”转为“综合育人”,将社区功能从“生活空间”拓展为“思政阵地”;从“形式化活动”转为“实效化实践”,让育人成果落地学生成长。2024年以来,相关做法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报道2次,入选湖北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优秀案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依托社区育人成果获评“湖北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学生在“挑战杯”“红色专项赛”等赛事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8项,社区育人效能持续彰显。
这一实践启示我们,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要紧扣“以学生为中心”,将“共同缔造”理念转化为“学生参与、受益、成长”的行动,让思政教育融入宿舍生活细节,激活社区育人活力,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团队项目荣获湖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创Yi家第二期训练营第一课开讲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