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简介:“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自2021年入选首批“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育人品性、学术品貌、文化品位,突出思想深度、文化厚度、育人温度和主体广度,不断增强网络思政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13篇作品入选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十佳”和“优秀”原创内容,相关工作受到全国高校思政网来信表扬。
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自2021年5月入选首批“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以来,公众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建设思政类微信公众号为契机,坚持育人品性、学术品貌、文化品位,突出思想深度、文化厚度、育人温度和主体广度,不断增强网络思政工作时代感、实效性,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多次入选“中国大学官微百强”“十佳视觉设计奖”,相关育人案例入选教育部“2020教育政务新媒体年度案例”优秀奖,获评2021年“湖北十佳政务新媒体”,十余件作品入选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十佳”原创内容, 相关工作受到全国高校思政网来信表扬。
一、突出思想深度,培根铸魂植情怀在公众号建设过程中,华中农业大学始终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坚持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小故事诠释大情怀,积极弘扬正气、守正创新、培根铸魂。
深度叙事,讲好牢记嘱托奋进故事。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10周年,华中农业大学聚焦过去十年间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的做法与成效,连续推出《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沐浴新时代春风担当中国梦使命——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十年发展回顾》《这十年,我们这样走过》等系列深度报道,用“沾 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故事叙事,生动展现华中农大人把情感根植祖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担当与作为。以一线口述方式,讲述从本禹志愿服务队走出的系列人物立足岗位践行重要回信精神故事,引导青年人弘扬志愿精神,以“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为价值追求。策划推出《我们这十年》《种子的信仰》《一粒玉米种子的传 奇》等系列短视频,以师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展现华中农大人十年的奋进足迹。
深挖内核,弘扬科学家精神。聚焦华中农业大学在各科研领域的创新成果和重大突破,运营团队成员坚持深挖科研成果背后催人奋进的攻关故事,以通俗易懂、细腻生动的语言,展现师生胸怀“国之大者”、勇担强国使命的情怀。从《张献龙: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到《金梅林:动物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巾帼“卫士”》《这位84岁的“背包院士”,让盐碱地开出油菜花》;从《央视关注的这篇Science文章背后,有着怎样的奋斗故事?》,到《一群大雁向南飞》……系列作品多维度展现了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与丰富内涵,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创新创造劲头。其中,2件作品入选教育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十佳”原创内容,10余件作品获湖北省高校新闻一等奖,相关内容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
深入一线,展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多年来,公众号运营团队常年跟随师生深入田间地头,采集师生们扎根乡土,用真情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素材,展现师生们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如作品《丰收,在希望的田野上》,体现了华中农业大学师生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用科技赋能粮食安全生产,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使命担当;作品《防灾!减灾!救灾!华中农大师生在行动》,生动讲述极端雨雪天气后学校师生深入田间地头,为受灾农户、涉农企业等提供技术帮扶的故事,2件作品均入选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十佳”原创内容。
二、突出文化厚度,以文化人润无声公众号高度重视文化育人传播,坚持全媒体覆盖、全方位展示、全过程跟进的“三全”宣传工作模式,营造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的文化育人氛围,通过文化共鸣、价值认同、情感联结,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本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优势,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春节前夕,以SVG交互推出《动动手指,即享华中农大专属新年窗花》,让师生们以别开生面的方式体验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元宵节推出《华中农大纸雕灯,为你点亮良 辰美景》,将华中农业大学地标建筑风景以古老的纸雕艺术呈现,辅以SVG交互呈现和元宵诗歌佳句互动,为受众带来炫酷又诗意的元宵节体验。读书月推出《华中农大专属 书签,你最想带走哪一枚》,融合中国古典乐器和校园文化元素设计成校园书签,创意呈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之美。
营造“五育融通”人文生态。围绕“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公众号贯穿全年推出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报道,营造“五育融通”人文生态。 如推出“狮子山杯”系列赛事报道和体育达人故事报道,引导师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立足以文化人和情境化育,综合运用图、文、视频、直播等方式,全景式呈现包含迎新季、毕业季、狮山读书节、狮山艺术节、狮山欢乐节、狮子山杯系列赛事等在内的校园文化活动盛况及背后的育人点滴,引导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体验生活美学,激发校园创意、促进师生融乐。相关微信内容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全媒体转载报道,作品《万物交辉:2024狮山欢乐节幸福抵达》《轰轰烈烈告别母校!华中农大现代农机装备毕业巡游点亮未来》入选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十佳”原创内容,相关内容10余次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超5亿次。
赓续百廿校史文脉。公众号坚持挖掘校本文化育人资源,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为主线,讲好校史育人故事,为师生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作重”)成立30周年之际,推出作品《全国标杆是怎样炼成的?》,以学人们30年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科研故事,引导学生从艰苦卓绝的校史中领悟“激扬梦想、追求卓越”的作者精神。清明节之际,策划发布《清明时节,追忆狮山“大先生”》一文,讲述校史中“大先生”心怀家国、潜心教书育人、勇攀科研高峰的风骨与追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发师生与校史人物同频共振,凝聚起团结奋进创一流的力量。学校125周年校庆之际,推出作品《华中农大,125岁生日快乐》,以生动的图文回望了华中农大以“宏农学扬国光”为价值追求,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相偕行的百廿校史,呈现了在“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人文氛围中学校办学育人理念及成效,引发师生校友积极反响,近400位师生校友在评论区深情表白,分享自己与华农的故事,阅读量超过140000,作品入选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十 佳”原创内容。
三、突出育人温度,传递网络正能量
公众号着力捕捉校园里展现育人温度的点滴和故事,为受众展现校园积极向上、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氛围,传递网络正能量。
展现师者温度。公众号坚持常态化建设《狮山大先生》《师者》专栏,讲述教师倾心育人的故事,营造师生融洽、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树立“躬耕 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弘扬教育家精神。如作品《这位思政课教师,为何“圈 粉”无数?》,讲述了思政课教师孔浩老师“深入生产一线掌握一手资料精心备课”“见 义勇为勇救落水女孩”“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抗疫物资”等小故事,多维度展现了华中农业大学师者育人的温度,作品入选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十佳”原创内容。
传递青春力量。公众号坚持挖掘学生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人物,展现青年学子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奋斗故事,传递青春正能量。如作品《这位95后硕士,央视为何关注他?》,讲述26岁的硕士研究生彭达坚持创业兴农,为5000多位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奋斗故事,激发了广大学子学以致用、回报社会的奋斗情怀,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优秀文章。《华中农大博士生用11年唱响青春“小宇宙”》则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了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伴随合唱一同成长,并用艺术照亮大山深处的故事,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纷纷点赞。作品《支教22年,华中农大迎来首位支教点学生》讲述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成员接力支教22载,用爱的传递改变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命运的故事,作品发布后,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媒体平台均转发了推文内容,在社会广泛传播了正能量。
关注暖心举措。“视学生如己出”“为学子一辈子幸福着想”是华中农业大学的育人传统,公众号积极关注此类暖心举措,展现校园温度。作品《体重48公斤被学校约谈,原因是……》以一个学生的网络发帖为切入点,展现了华中农大资助育人的温度,相关内容得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等在内的多家媒体关注,全网阅读量超过6亿次,作品入选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优秀”原创内容。《华中农大为因疫情延期报道的41名新生举行开学典礼》《今天,我和校长合影啦!》《亲爱的2020届毕业生,还记得去年那个约定吗?》等系列作品,则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学校管理育人温度,不仅引发了师生校友强烈的情感共鸣,也有效传递了网络正能量。
四、突出主体广度,三全育人培新人
公众号坚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育人共同体,不断深化人人时时事事处处皆育人的理念,着力推动三全育人育新人。
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共同体。华中农业大学积极组建师生通讯员队伍,邀请全校13家新媒体联盟单位共同参与公众号的选题策划和内容生产,并聘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机构记者提供专业指导,有效保障了优质选题的来源、生产与传播。
讲好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的故事。公众号小编团队走进学生群体中采写育人故事,让“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再忙,也要好好吃饭!”在2021年夏季毕业典礼上,食堂大姐姐的一句毕业寄语,戳中了全体毕业生的泪点,引发了全网各大媒体的关注,被网友们誉为“不上讲台的老师”。公众号紧扣热点,推出《再忙, 也要好好吃饭》,讲述人物背后的育人故事。 一位临近退休的宿管阿姨,在平凡的宿管工作岗位上用母亲般的关爱为学子们倾心服务,在毕业前夕为楼栋691名学子每人手工制作了一份毕业礼物。公众号迅速策划,推出《宿管阿姨朱银秀,同学们眼中的朱妈妈》,以立体叙事传递家人般的温暖,作品入选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十佳”原创内容,并获评湖北省高校新闻奖二等奖。
【上一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
【下一篇】湖北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