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寻访江汉平原皮影戏|当武汉工程大学“小红马”遇上皮影戏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发布日期:2024-07-16
来源:武汉工程大学
浏览量:268

 本网讯(通讯员 梁若男 张雅婷 刘蜜)江汉平原皮影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具匠心的“汤格”“郭格”雕镂艺术和独具一格的“鸡鸣腔”唱腔深受荆楚大地人民的喜爱。为进一步推动皮影艺术的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10日—7月13日,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心向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贺新芳和陈俊的带领下,走进湖北省潜江市,开展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汉平原皮影戏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之旅,实地感受非遗文化魅力,追寻非遗文化时代价值。

图片1.png

图为实践团抵达潜江的合影

拜访皮影戏传承人:薪火相传的皮影情怀

在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皮影传习所,实践团队有幸拜访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守钦先生。刘老先生从事皮影戏表演已有六十余年,他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接着刘老先生向实践团队分享了新剧目《皮影清唱清廉潜江》的编写初心与编写历程,他娓娓道出作品背后的故事,采取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巧妙融合的形式对剧本内容大胆创新,旨在将社会热点和时代精神融入剧本创作中,使作品既接地气又富有感染力。面对未来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发展问题,刘老先生用作品本身进行了回答,非遗如何“新”的关键在于如何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传承人刘守钦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这门艺术充满了热爱和尊重。此外,更令实践团队钦佩的是刘老先生不光会唱念做打,还雕得一手好“皮影子”,至今自绘皮影底图数百张,经他画雕的皮影子在屏幕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对于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传承方面,刘老先生力所能及地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带动儿子学唱皮影戏、与家人出资建立了潜江市唯一一座家庭皮影馆,还成立了田家炳实验小学皮影队,培养了一批批对皮影戏感兴趣、有才华的学生,为皮影戏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刘老先生告诉实践团队他希望发挥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吸纳更多优秀群体加入皮影传承的行列中来,让古老的皮影艺术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图片2.png

图为江汉平原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刘守钦与实践团师生交流

图片3.png

图为江汉平原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张振新与实践团师生交流

图片4.png

图为江汉平原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刘守钦制作皮影的工作台

图片5.png

图为刘守钦为“送戏曲进社区皮影演出做准备”

体验皮影戏技艺:光影间的皮影魅力

 一个小戏台,一块白色的幕布,一束投射的灯光,一个木箱,几个艺人,一出好“戏”就开场了。在江汉平原皮影戏传习所,江汉平原皮影戏艺人为我们带来了《薛丁山三请三休樊梨花》。舞台前,实践团成员被皮影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色所吸引,沉浸在皮影戏极具艺术魅力的精彩表演中。走进后台,方寸天地间更是让人倍感震撼。皮影戏艺人分别手持支撑杆和操纵杆,以支撑杆掌握身体的动态平衡,以操纵杆带动四肢活动,灵活操纵手中的皮影,再配以音乐锣鼓及说唱,“皮影人”便生动地在屏幕上进行故事表演。为让实践团成员沉浸式体验皮影的乐趣、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江汉平原皮影戏市级传承人王海荣为我们提供了皮影戏《拔萝卜》片段皮影形象,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表演。演绎过程中,他指导我们运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操控“皮影人”来模仿“拔萝卜的力度”演绎“皮影人们团结一致拔萝卜的画面”等故事情节,“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每一个走位翻转、每一声配乐拟声、每一次眼神交流,都是青年学子对皮影戏的古老故事的重新演绎,也是对非遗文化的深情致敬。作为表演者之一的实践团成员邹建婷同学表示:皮影戏体验真的很精彩,希望皮影戏能够经常进学校,我们都能够有机会再参加皮影表演的学习。

图片7.png

图为皮影艺人在后台的演出

图片8.png

图为实践团在江汉平原皮影戏市级传承人王海荣的教学下体验皮影

图片9.png 

图为实践团师生体验皮影戏

专访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皮影传承的新思路

实践团队来到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受到了负责人李彬主任的热情接待。在与非遗保护中心的李主任交谈中,实践团队愈发强烈地感受到江汉平原皮影戏如今的传承瓶颈,难在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情况。“如何解决江汉平原皮影戏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实践团成员凡沫含同学感叹道“这也是我们所忧虑的问题。”在与李主任的谈话中,实践团队成员们了解到为解决传承难点问题,非遗保护中心作出了不少努力:一是建立专业传承队伍,如成立了潜江市皮影艺术协会,并经常开展非遗展示、传承以及对外交流活动;二是建立展示场所,如建立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出厅,常年向市民及皮影艺人免费开放;三是扩展非遗项目展示舞台,在重大节令以及文化活动期间,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人进行现场技艺展示和精彩演出;四是扩大非遗保护阵地,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人还经常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推广工作;五是关怀皮影艺人生活状况,注重加强对皮影艺人的生活关注与人文关怀,尊重皮影艺人人群的主体地位,将关注与关怀时刻落在实处。除了与团队成员交流江汉平原皮影戏发展现状外,非遗保护中心李主任还向实践团队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文字资料,为后续调研提供便利。

图片10.png

图为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李彬主任向实践团师生介绍皮影展馆陈列物品

图片11.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好奇欣赏皮影展品

图片12.png 

图为江汉平原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张振新所著书籍

图片13.png 

图为江汉平原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刘守钦接受实践团采访

图片14.png

图为江汉平原皮影戏省级传承人严祖斌接受实践团采访

探寻“非遗旅游小镇”:点亮皮影传承的新思路

在江汉平原皮影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上,潜江市浩口镇摸索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传承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道路。在浩口镇综合文化站的讲解员梁华丽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浩口镇建立江汉皮影馆,依托丰富的皮影文化资源打造跨界融合的“皮影+旅游”“皮影+文创”,让人民群众于近距离接触、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开设皮影戏制作体验课程,游客可以亲手制作皮影,皮影展品从展览馆“走”进百姓日常、融入文化生活中。在浩口镇永兴村主推的“江汉皮影戏”通过定期举办皮影戏表演、开设皮影戏培训班和组织皮影戏惠民演出等举措有效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皮影戏传承者,为皮影戏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同时通过这些传承和发展经验,浩口镇的皮影戏文化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浩口镇“皮影戏+旅游”的模式是皮影戏与时代的发展接轨的生动实践,点亮了皮影戏发展的新思路,让江汉平原皮影戏非遗文化悄然种进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心里,有效地推动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图片15.png

图为浩口镇文化遗产综合陈列馆荣誉墙

图片16.png 

图为浩口皮影剧团首席演员张月兵向实践团展示皮影

图片17.png

图为浩口皮影剧团首席演员张月兵向实践团介绍皮影

图片18.png 

图为浩口皮影剧团首席演员张月兵与实践团成员共同排演一出好“戏”

推动皮影戏进社区:皮影艺术在人民群众间“乐起来”

7月11日下午,“红心向党”实践团与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结对共建,推动江汉平原皮影戏走进潜江市红庙社区,由江汉平原皮影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严祖斌及其团队为社区居民和实践团带来了红色革命主题皮影戏表演——《刘赤生》。随着第一声锣响,皮影戏《刘赤生》的人物形象在影布上依次排开。剧中人物刘赤生的求学上进之路、接触并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抉择,以及在国民革命时期展现出的英勇无畏,都深深触动了在场观众的心弦。江汉平原皮影戏“守”艺人深情饱满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不少观众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幕幕精彩的瞬间。演出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多位社区居民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一位爷爷说道:“这场皮影戏演得太好了!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嘛。”红庙社区党委副书记蒋霞表示:“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让社区居民接受了红色教育。今后,我们社区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非遗文化回归社区、回归千家万户、回归人民群众心头。”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愈发丰富,生活方式与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皮影戏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办起来”、在人民群众间“乐起来”,才能让广大群众认识皮影、了解皮影,唤醒刻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记忆,真正让皮影戏“活起来”。

图片19.png

图为江汉平原皮影戏“守”艺人于后台演绎皮影戏《刘赤生》

图片20.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居民交流皮影戏观后心得

图片21.png 

图为红庙社区居民填写皮影戏调研问卷

在采访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人时,他们说,“作为潜江人,我希望我能一直坚持做皮影戏,这是潜江人的自豪感嘛。”他们说,“一辈子,一个人,一件事,我就想把皮影戏做好。”他们说,“我希望我们的皮影戏越来越兴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在浩口镇文化站调研江汉平原皮影戏发展情况时,我们更是深切感受到,当人民群众成为非遗文化中的主角时,非遗文化便被赋予了更鲜活的生命力。它不再是舞台上的独奏,而是流淌于人民群众和非遗文化工作者心间的盛大交响曲。这么多年来,江汉平原皮影戏因为有政府的支持,有皮影艺人的热爱,也在不断创新,走向更大的舞台,奏响“潜江特色”“湖北韵味”的非遗文化交响曲……


责任编辑:姜涛,湖北高校思政网,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