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创新形式开展乡村儿童安全教育
发布日期:2025-07-16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浏览量:152

本网讯(通讯员 覃姝蕾)暑期是青少年意外事故高发期,更是安全教育的紧要关口。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筑牢暑期安全防线,近日,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红心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精心开设防溺水、防拐骗、防电信诈骗及自护能力培养四类安全课程,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王家河社区以及淅河镇同步展开。实践队员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法律科普等形式,为孩子们撑起一把“安全伞”,助力孩子度过一个平安、充实的假期。

炎夏谨记防溺水,家校联动保平安

暑期是溺水事故高发期。实践队队员在前期对乡镇水域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动画故事、情景模拟和互动游戏等生动形式,引导孩子们学习识别危险水域、掌握“叫—叫—伸—抛”救援四步法和“防溺水六不”原则。课程尾声,一首防溺水主题歌曲《孤“泳”者》将安全知识融入旋律,让孩子们在歌声中强化记忆。为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实践团队还走进学生家庭,发放防溺水宣传单,向家长普及监护要点,强调家校协同的重要性,与家长共同织密暑期安全防护网。

1.jpg

提高警惕防诱拐,筑牢童年防护墙

针对乡村儿童防拐骗教育的迫切需求,实践队队员以动画短片《别跟陌生人走》切入主题,通过场景模拟,引导孩子们识别“叔叔递糖果”等常见诱拐场景中的危险信号,配合自编手势舞熟练掌握“拒绝—离开—告知”三步自护法。生动的“安全圈”思维导图绘制活动,更帮助孩子们清晰划分可信任人员范围,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实际防护能力。

2.jpg

筑牢反诈防火墙,安心暑假不上当

针对当前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青少年群体防范意识薄弱的情况,实践队员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向孩子们揭示了电信诈骗非接触性、隐蔽性强的特点,重点剖析了“中奖诈骗”“扫码领红包”等常见骗局。课堂上特别归纳了“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防骗三原则,并通过情景问答互动,引导孩子们掌握先核实、后行动的应对策略。在模拟典型诈骗场景时,孩子们踊跃发言,展现了良好的防诈意识。课程将理论讲解与实战演练相结合,有效帮助孩子们识别诈骗陷阱,为暑期网络安全筑起坚实防线。

3.jpg

学法懂法强自护,沟通技巧助成长

为提升儿童自我保护能力与法治意识,实践队队员采用冒险闯关的趣味形式:在“冲突化解广场”,孩子们通过情景模拟,运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步法学习友善沟通;在“恶作剧应对”环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案例解析,帮助孩子们认识行为责任;在“谣言应对”部分,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重要性。课程最后通过“安全技能大比拼”巩固学习成果,这种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使法律知识和自护技能在轻松互动中深入人心。

4.jpg

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此次系列安全课程通过“理论+实践”“课堂+家访”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安全教育从知识传授到行为养成的转化。今后团队将继续依托暑期托管班的教育行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将安全知识通过孩子送进田间地头、带进农家院落,让安全防范意识在乡村沃土上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筑牢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李巍峰,凌杰,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