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青春之力筑梦乡野 用实干担当书写振兴答卷
本网讯(通讯员王定杰 江薇)七月的鄂东大地,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春的热忱。从 7 月 7 日开班仪式上的郑重揭牌,到 7 月 25 日结业仪式上的热烈掌声,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信火实践团” 志愿服务队在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河西岸社区、临江铺社区开展的 20 天 “三下乡” 托管支教活动,以教育为桥、以文化为脉、以初心为灯,为乡村青少年的假期生活注入了知识的滋养与成长的力量,更在乡村教育振兴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青春印记。

精准帮扶,让教育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实践团以 “精准帮扶、全面育人” 为原则,将专业优势与基层需求深度对接,构建起覆盖学业、安全、心理的立体化教育服务体系。
在学业辅导的课堂上,志愿者们化身 “全科导师”,用 “分糖果” 比喻数学题、用 “字母排队” 讲解拼音,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易懂的语言。面对拼音拼读不准、算术运算失误等共性问题,他们创新采用 “小组辅导 + 个别答疑” 模式,让枯燥的作业辅导变成趣味互动,孩子们从 “怕提问” 到 “敢追问”,学习主动性显著提升。河西岸社区 “勤学好问小标兵” 奖状的颁发,更以正向激励点燃了孩子们的求知热情。
安全是成长的基石。实践团将安全教育贯穿活动始终,孟想带来的暑假安全教育课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为载体,详解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四大核心内容;郑世泽的防溺水课程用 “小兔子落水” 的故事切入,让 “不私自下水、不盲目救人” 的准则深植于心;课后安全交接时 “逐人核对、家长确认” 的严谨流程,构建起从课堂到家庭的安全防护网。数据显示,参与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知晓率显著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文化浸润,让传统之根扎进童心深处
“乡村的孩子不仅需要知识的灌溉,更需要文化的滋养。” 实践团以非遗传承、传统技艺为切入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余平老师的非遗课堂堪称 “行走的文化宝库”。在河西岸社区,她打开装满 “传家宝” 的木盒,剪纸的灵动、戏曲脸谱的绚丽、木雕梳的精致一一亮相,从 “百鸟朝凤” 刺绣技艺到划龙舟民俗智慧,从老艺人 “择一事终一生” 的坚守到非遗创新的突破,生动讲解让孩子们明白 “奶奶纳鞋底的花样、爷爷剪的窗花都是文化根脉”。这份文化敬畏很快传到临江铺社区,当孩子们触摸绣帕上的花鸟、惊叹木雕上的花纹时,非遗传承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传统养生与民俗智慧也在活动中焕发新生。雷一凡带领孩子们练习八段锦,以 “抬手像举小太阳,拉弓似射小飞鸟” 的趣味口诀让规范动作深入人心;李佳鹏的象棋课上,楚河汉界间的对弈不仅锻炼了思维,更让孩子们领略到传统棋类的魅力;雷一凡的剪纸课上,彩纸在指尖变身 “囍” 字,折叠的是纸张,传承的是吉祥文化;郑世泽的黄鹤楼绘画课上,云雾中的楼阁、绚丽的色彩,让千年古建筑的底蕴在笔墨间流淌。

红色铸魂,让信仰之火照亮前行方向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实践团将红色教育融入托管活动,用英雄故事滋养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黄冈革命纪念馆,21.71 米高的纪念碑下,149 级台阶上,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一同聆听革命先辈 “为民族独立舍生取义” 的事迹,感悟 “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胡丹丹主讲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主题课上,“冰血长津湖” 的悲壮、197653 名志愿军英烈的数字、张富清 “深藏功名六十载” 的坚守、红安 233 位将军的传奇,让孩子们懂得 “英雄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课堂尾声,孩子们折出的朵朵纸花,成了跨越时空的 “纪念碑”,承载着新一代对英雄的仰望。
从抗洪精神到抗疫精神,从大别山精神到红安精神,实践团用青少年听得懂的语言、记得住的故事,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教学,让 “爱国、感恩、奋进” 的种子在童心深处悄然生长。
20 天的托管支教,是一次教育实践的探索,更是一场校地协同的共赢。实践团构建的 “五大类特色课程体系”“双师课堂模式”“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不仅为团风县 308 个爱心托管班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探索出 “高校志愿服务 + 基层教育需求” 的可持续合作路径。

社区负责人的评价道出成效:“孩子们在学习主动性、沟通能力上的进步有目共睹”,团县委副书记的感谢饱含期待:“实践团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而对实践团成员而言,从初入课堂的紧张到教学时的从容,从与孩子相处的羞涩到离别时的不舍,这场 “三下乡” 之旅让他们深刻理解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内涵。
结业仪式的掌声虽已落下,但青春服务乡村的脚步从未停歇。正如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所言,此次活动是 “崭新起点”。未来,更多青年师生将带着知识与热情深入基层,让教育之光照亮更多乡村角落,让文化之脉在乡野间绵延传承,用青春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