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以“三维育人模式”为钥 开启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征程
本网讯入学教育是连接高中与大学的“过渡桥”,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为青年学子扣好大学“第一粒扣子”的关键环节。江汉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定位,构建起“云端前置导学、学院专业领航、生涯嘉年华互动”三位一体的“三维育人模式”,帮助新生快速融入校园、找准成长方向,为应用型人才成长注入第一股动力。
云端前置导学:6大板块织密新生适应网
为让新生提前打破对大学的陌生感,江汉大学依托线上平台打造“前置化、全景式”入学课堂,学生处联合教务处、国际处及各学院辅导员等多方力量组建专项工作团队,围绕新生入学适应的核心需求,聚焦价值引领、生命健康、家校协同、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创新教育六大板块,精心打磨19节系列微课,形成系统化线上引导内容。

六大板块各有侧重:价值引领板块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新生锚定长远目标,明确“为何上大学”;生命健康板块普及校园健康管理、心理调适知识,教新生“如何健康度过大学”;家校协同板块搭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桥梁,让家长同步了解育人方向,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成长发展板块拆解大学学业规划逻辑,从选课技巧到学分要求,助力新生适应学习节奏;社会适应板块传授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技巧,解决“如何融入集体”的困惑;创新教育板块则通过学科创新案例分享,激发新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欲。所有课程均支持回放、反复学习,新生可自主安排学习节奏,提前熟悉校园设施、入学流程等关键信息,有效化解初入大学的焦虑感,为开启大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学院专业领航:定制化活动筑牢专业认同
“专业是什么?未来能做什么?”针对新生的专业困惑,各学院充分发挥“贴近专业、贴近学生”优势,结合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一院一品”定制化专业领航活动,作为“三维育人模式”的核心环节,助力新生快速建立对专业的认知与归属感。

班主任牵头开展“专业第一课”主题班会,不仅解读专业培养方案,更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需求,用“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案例”“行业前沿技术动态”等鲜活内容,帮新生厘清“学这个专业能走哪些路”;专业教师带领新生“沉浸式”接触专业——工科类学院开放实验室,让新生亲手操作基础设备,感受“从图纸到实物”的专业魅力;文科类学院组织“专业经典读书会”,引导新生通过研读学科名著建立专业思维;医学部举办“白衣初心分享会”,邀请临床医生讲述救死扶伤的故事,激发新生的职业使命感。



“学长学姐面对面”活动成为专业传承的纽带。高年级学生带着专业笔记、竞赛作品,分享“如何学好专业核心课”“怎样参加学科竞赛”,甚至手把手带新生完成简单的专业实践任务;各学院还通过固定晚自习,组织专业作业辅导、小组讨论,帮新生养成规律的专业学习习惯,为后续专业深耕筑牢根基。
生涯嘉年华:游戏化互动唤醒规划行动力
“学了专业,未来到底能做什么工作?”为破解新生的生涯迷茫,江汉大学招就处于新生入校之初,为2025级全体新生打造游戏化的生涯嘉年华,作为“三维育人模式”的实践延伸,以“低压力、高互动”的形式让生涯教育“活”起来。

活动设计“专业价值黄金轮”“生涯泡泡”“工作世界万花筒”等10个探索游戏,覆盖8大生涯教育模块。“生涯泡泡”环节中,新生每颠一次球就能随机抽取一个生涯关键词,在趣味互动中梳理个人兴趣方向;“工作世界万花筒”将滚铁环游戏与职业认知结合,新生每滚到一个“职业站点”,就要回答该职业的核心能力要求,在运动中轻松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

“比起坐在教室里听讲座,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聊未来,反而让我对‘生涯’有了更具体的感受。”人文学院2025级新生王同学说。活动分批次开展,实现新生全覆盖,同时通过问卷收集新生的兴趣偏好与发展需求,为后续“大生涯”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撑。这种“前置化”的生涯教育,不仅唤醒新生的规划意识,更助力学校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为应用型人才的长远发展铺路。
从云端前置导学化解陌生,到学院专业领航筑牢认同,再到生涯嘉年华唤醒规划,江汉大学的“三维育人模式”,不仅让新生快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更以精准、生动的育人方式,为应用型人才的成长点亮“第一盏灯”,助力青年学子在大学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