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第201期“心灵之约”讲座——新年幸福密码
本网讯(通讯员 张浩兴)2020年12月30日晚上,在武志红老师的微信视频号直播间,华中科技大学第201期“心灵之约”讲座顺利举行,主讲人是国内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

讲座开始,武老师提到了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演讲《努力是没有用的》,引出了第一个主题,即单纯的努力而不注入热情是不会有大的成就的。武老师引用微博大V耳帝对于美国知名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评价告诉观众,泰勒高效而高质量的创作不是一味地用努力去拼搏所夺取的,而是用热情浇灌出来的。武老师讲到,没有热情的努力是缺乏内动力的,会带来痛苦,而带着热情的努力是一种享受。
热情从何而来?在讲座的第二个主题,深度关系中,武老师慢慢引领大家深入。谈及“如何做好一件事”,常常有一种观点称“要带着恋爱的感觉去做”,武老师便以恋爱为例剖析深度关系。老师告诉大家要基于自己的感觉而活,要活的真实,这并不意味着生活中没有痛苦。真正的生活拥有各种体验,刻意否定生活中的痛苦说明也是在“虚假的活着”。
带着深深的热爱去努力,努力便拥有了内动力,这时人会感受到“生命力的流动”,也是讲座的第三个主题,心流。心流(Flow)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首度提出,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武老师提到如果精力无法集中,工作时没有边界,心流就可能被阻滞,生命力就无法“流动”。老师特别提及“生命力即攻击性”,生命力本身是灰色甚至是黑色的,表现攻击性可能遭致报复,亦可能伤及所爱导致内疚。对努力的担忧,本质上是在担忧散发攻击性。天才在其体现天分的领域,既不担心遭致报复,亦不担心伤及所爱,因此其生命力能够不断流,得以成为“天才”。
第四个主题是对真与假的讨论。武老师指出,如果认为思维即自我,即是“向思维认同”,这样的自我是“虚假自我”,而“真实自我”必须纳入体验。老师告诉大家要跟随感觉、听从心,而思维很可能是他人灌输的。
讲座的最后一个主题是时间感、空间感以及存在感三种感知。人与人之间的时间感差异很大,在中学阶段过于在乎阶段性考试的人,就拆解了本来完整的时间,这是一种时间感出现偏差的情况。空间感分为内在与外在,老师强调要“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以“网瘾”为例告诉大家,当一个人的自我空间被剥夺,就很有可能逃跑到网络虚拟空间中去。武老师在讲述存在感的时候提及了三重自我,即动力层级的自我、意志层级的自我、抽象层级的自我,拥有最后一层级的自我能够做到在动力、意志被遏制的时候,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武老师讲到三重层级的自我是要循序渐进且要付出才能取得的,不过存在幸运的孩子在人生之初的原生家庭中得到了“无条件的爱”,即父母爱那个本质上的、抽象的、剥离了一切条件的孩子,使得孩子认识到了抽象层级的自我。
讲座的过程中穿插了三次问答环节,武老师对每一个问题都做出了细致而精彩的解答。最后,在直播间的点赞中,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