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探御窑遗址,寻“金砖”之贵
本网讯(通讯员 胡郧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有名的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精湛,坚固耐用,历史悠久。陆慕人民对阳澄湖畔特有的黄泥施以独特的烧制工艺,“变土为金”,制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御窑金砖,成为我国砖窑文化的一大亮点。2023年7月4日下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薪火”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在古代曾“变土为金”的陆慕御窑遗址,来探访这御窑“变土为金”的故事。
斜阳西照,薪火队一行人来到御窑金砖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的大门,迎面扑来一股热浪,这浪似古代窑民仍在烧制金砖,令人不禁浮想到窑民烧窑时挥汗如雨,全神贯注的情形。由正门进入,便见一条长长的林荫道,一丝凉意袭来,暑气立马少了许多。顺着道路徐徐前行,道路两旁由空心砖构成的墙壁别具一格。不一会儿,便到了博物馆的入口,顺着入口走,每隔十步墙上便有一幅古朴的石壁画,每一幅画上的情形相互联系,诉说着御窑金砖的形成与发展。刚进入馆内,入眼的便是空旷而不失威严的大厅,大厅正上方有一正方形天窗,天窗正下方,是由九块实实在在的御窑金砖所构成的地板,金砖历经百年而不朽,可见其质量是有保障的。
窑炉之中 尽显巧匠技艺之深
跟随讲解员,薪火队来到一号展馆,馆内陈列着留存并使用至今的双孔连体御窑、以及部分尚未烧制完成的遗留金砖。在进入展厅的通道内,陈列着一部朝廷文书,讲解员解释道: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经苏州香山邦工匠的推荐,特派官员到陆慕监制金砖,因御窑村土质优良,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所产金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遂被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在当时,一块砖的生产周期足有两年,综合其成本,其价格赛似黄金,御窑出品的“金砖”,更是一两黄金一块砖,可见此砖为何称之为金砖。
泥泞之间 诉尽辛勤劳动汗水
薪火队跟随讲解员进入二层展区,第二层展区多为金砖遗留实体,刚进入二层,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尊庞然大物,那是一艘专门运输金砖的御用货船。虽是复刻,但此庞然大物仍让人眼球振动。随着讲解员带领薪火队员深内,左侧展区赫然摆放着陆慕老街全貌微缩模型。为了更好了解御窑的金砖制作,队长带领队员对工作人员进行了访问。在采访过程中,薪火队成员了解到,旧时的金砖是皇家御用品,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格质量跟踪与监督体系。成品的御窑金砖黛青光滑、古朴坚实,是中国古代砖瓦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金砖制作经历代无数工匠的探索,形成了完整而严格的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其工序之多、工艺之繁复精密、制作周期之长,为砖瓦制造业所罕见。一块金砖,需精选阳澄湖畔的纯黏土,经过选泥、练泥、制坯、阴干、烧制、窨水、打磨等37道工艺,从采泥到出窑历时一年多,出窑后再经切片、打磨,成为细料金砖。每块金砖上都有监制官府和窑户姓名,以备检查。这种工艺至今依然沿袭传统的手工制作,道道工序环环紧扣。
金砖之上 砌出百年兴盛传承
薪火队成员再随讲解员前进,便来到了金砖展区,讲解员说道,二层区域分为三部分,此前第一部分为金砖发源历史区,第二部分为金砖展区,第三部分则为金砖试验区。第二部分的金砖展区,陈列着大小形状相似,但朝代不同,批次不同的金砖,每一块砖都是通体乌黑发亮,表面光滑凝实,部分金砖虽有缺角,但仍让人感到一份历史的厚重感。细问讲解员这里有多少块砖,讲解员耐心解答说:博物馆珍藏了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宣统年间1458块金砖,每一块砖除了有年代尺寸,还有监造官、窑户和窑工的名字。
以人而言,造砖的是心力与工艺。以砖而言,成砖的是自然与时间。在御窑金砖的烧制过程中,其工艺的繁复程度达到了中国传统制砖工艺的巅峰。在被无限拉长的时间中,金砖经历了更为严苛和漫长的历练,因此形成了更为纯粹和坚实的质地,使金砖的烧制工艺成为时间、人力、自然、物性之间完美的融合。在时间的线索中,砖的物性逐渐显现,自土成金。现如今,随着现代建筑业与材料科学的发展,御窑金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御窑金砖作为中国古代的巅峰工艺品,其制作技术不该被埋没。抢救非遗文化,实践团队在行动,在后续的实践活动开展中,薪火队将促进宣传,使苏州御窑金砖文化广为人知,继续伫立于中国传统工艺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