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追忆来时坎坷路,对话英雄老党员
发布日期:2023-07-26
浏览量:434

本网讯(通讯员 柳晓珊)7月14日-21日,华中农业大学由刘孟媛等5位大学生党员组成的社会实践队伍来到黄冈市红安县,对话老党员,学习黄麻起义精神,感悟将军故里风貌。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用实际行动传承党员精神,践行新时代党员使命。

红安县,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是黄麻起义的发生地,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和李先念同志的故里,也因诞生223位将军而有“中国第一将军县”之称。实践队深知,党史党情除了在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实地走访,对话老党员,学习“活的历史书”。

7月14日-16日,实践小队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杏花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杏花乡张河村采访了三位高龄老人:102岁退伍红军吴钦发、抗美援越老兵熊文友和抗战烈士吴章根的遗腹子女儿吴克华,从三位跨越世纪的老人身上学习和感悟过去的故事。

吴钦发老人动情地讲述自己过去的抗日经历,自他1940年12月加入新四军,已有八十三载春秋,投身革命之后,吴老成为李先念师长的勤务兵。在抗日战争中吴老经历了无数的殊死搏斗,屡立战功,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多枚勋章。说到激动处,吴老还唱起了军歌,“日本已经发了狂,杀人放火占地方,同胞们拿起刀枪,拿刀枪干一场,不让鬼子占我们地方,亡国的奴苦难当。”吴老身上不忘初心、无私奉献、一心向党的精神,让小组成员感受到吴老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交流中,吴老还不忘勉励青年党员,要珍惜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不忘初心,接过他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同样在战场上经历生死考验的熊文友也和实践队员讲述了他的故事,熊老十九岁参军,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情瞒着家里报名参军,临行前,家中的奶奶哭着与熊老告别。在作战时不能与家人联系,条件艰苦,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还需要克服西南边境气候湿热,蚊虫较多的自然环境困难。“那个时候,高炮随时轰炸,我们时刻都要保持警惕,战争里面死了很多人,一座山埋的都是我们的战友。”熊老哽咽着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后悔参军,因为这是值得的,我也结识了出生入死的战友。”熊老自我奉献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实践队,也更加珍惜现今的美好生活。

抗战烈士吴章根的遗腹子女儿吴克华则是用一生践行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她的父亲吴章振在1941年在新洲被日寇抓住后放军犬咬死,壮烈牺牲,吴克华先生虽然从未见过父亲,却被父亲为国牺牲、英勇壮烈的事迹身上影响,她勉励青年党员释放自己的昂扬斗志和激情活力,通过学习、工作等途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实践队还前往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及秦基伟将军故里进行学习,了解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李先念生平事迹,深刻了解体悟中共早期党史,并拍摄相关视频在校内外进行发布宣传,积极发挥党员作用。

参与实践的党员郭罡政说:“老党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全,我们大学生在领略到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奋斗精神之后,更要牢记党和国家的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以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精神作为自己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