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追光”思政大课听科学家追光逐芯的创新故事
发布日期:2024-07-03
来源:人民网
浏览量:471

人民网记者 周倩文

材料,是现代工业的基石。发展新材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摆脱国外技术封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7月1日晚,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姜德生,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李盛三位主讲人登上同上一堂“卓越追光”思政大课讲堂,为广大师生和网友们讲述了我国材料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奋斗故事。

此次思政大课由人民网、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委网信办、湖北省教育厅、武汉理工大学主办,在人民网“大思政课”云平台播出,受到校内师生和广大网友的热烈关注。

“要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条道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耐得住艰苦。”讲述过程中,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讲述了多位科学家潜心研究、矢志追光的动人故事。

1979年,69岁的冯修吉教授在辗转欧洲、广东、台湾等多地后,受邀加入武汉理工大学,直到1997年去世前,冯教授一直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建材行业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在水泥新品种研发、水泥性能改良等领域取得多项开创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被誉为我国水泥科技事业奠基人。信思金说:“冯修吉教授努力实现科技报国梦想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要胸怀家国,时刻准备着为祖国踏上征程。”

科技的每一次创新,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

随后,信思金书记又分别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袁润章教授创造性提出学科交叉融合、开展金属和陶瓷多层次复合的故事,以及青年学者尤雅在钠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研发实践,张国良教授推动碳纤维国产化和产业化等诸多科技创新领域的典型事迹。

出生于1949年的姜德生院士则重点讲述了他毕生研究的光纤传感领域。

1975年,姜德生院士毕业留校,成为一名讲授基础物理的讲师。从一次参与钕玻璃激光器研发的科研项目开始,他钻心科研的想法从此被确立下来,一做就是一辈子。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姜院士瞄准光纤传感领域的每一个细节,创造性地研发出多款传感设备,突破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推进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成功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了新质生产力,更让我国光纤传感领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如今,已75岁高龄的姜德生院士仍然奋斗在一线,为年轻的后辈们指引方向。他说:“我依然有一些面向未来的新目标,由于年纪原因,我也不确定自己还有没有那么多精力能够把它们做出来,但只要有一天可以动手和动脑,我就会尽力去做,尽力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作为这堂思政大课上最年轻的讲述人,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中心教授李盛接过科研的接力棒,沿着光纤传感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创新,不断前行。

从2008年接手首个攻关任务起,李盛同样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十多年来,李盛和团队成员团结协作,为桥梁、建筑的安全监测提供了大量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解决方案,如今,在武汉地铁8号线、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上,都应用了李盛团队研发的光纤传感技术,有效保障了列车、飞机、跑道的运行安全。

“小小光纤用细丝将世界串联,它见证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执着追求,见证着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更承载着科技引领未来的无限可能。”李盛说。(责编:周雯、张隽)

原文链接:“卓越追光”思政大课听科学家追光逐芯的创新故事 (people.com.cn)

责任编辑: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