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联第二届网评大赛82】弘扬“三大精神”,教育当何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指示,为湖北在新时代的发展锚定了精神坐标。
弘扬“三大精神”,教育当何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更是培育时代新人、推动湖北建成支点的必由之路。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无可替代的时代使命。
大别山精神是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集体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宝贵财富。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述大别山革命故事,让学生了解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从而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比如,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让学生深刻体会“勇当前锋”的内涵,激发他们在面对学业挑战时勇于拼搏、敢于争先的斗志。
抗洪精神所展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坚韧意志高度契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抗洪演练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团队协作中感受团结的力量,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顽强拼搏的品质。当学生们分组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共同搭建抗洪模型并抵御模拟洪水冲击时,他们能够亲身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价值。这种体验式教育,能够将抗洪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使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社会挑战,都能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抗疫精神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育人素材。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等逆行者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学校可以邀请抗疫英雄走进校园,分享他们的抗疫经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同时,通过开展科学防疫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例如,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结合病毒传播原理等知识,讲解科学防疫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时,科学防控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
在湖北奋力建成支点的征程中,教育所培育出的具有三大精神特质的人才,将成为重要的支撑力量。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将以坚定的信念、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态度,为湖北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如,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红色文化课程,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三大精神的内涵;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抗洪纪念馆、抗疫展览等,通过实地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展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三大精神的深入思考和情感认同。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将三大精神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使其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灯塔。
从大别山的烽火岁月到长江之滨的抗疫战场,三大精神始终是湖北战胜风险挑战的精神密码。在“建成支点”的新征程中,教育正以 “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将精神力量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发展优势,为湖北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能与智力支持。我们要让学生在教育的滋养下,深刻理解和践行三大精神,湖北才能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向着建成支点的目标奋勇迈进。
【上一篇】东湖评论:劈波斩浪破难题,抖擞精神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