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学院:青辅学堂润童心,七彩课堂促成长
发布日期:2025-07-18
来源:湖北科技学院
浏览量:210

本网讯(通讯员 周玉辉 柳皇希 孙凡 摄影 姬士顺 柳皇希 周玉辉)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7月6日,湖北科技学院“青辅学堂”服务队崇阳社会实践队5名学生在指导老师孙凡的带领下,再度启程前往咸宁市崇阳县金塘镇金塘小学开展为期2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主要以湖北省“爱心托管班”为依托,为当地6至14岁少年儿童提供免费暑期托管服务,并根据孩子年龄段和成长规律精心制定课程。课程内容涵盖阅读分享、科普教育、诗词鉴赏、非遗文化四大特色课程轮番登场,以丰富多元的内容为乡村儿童打造了一段充实而多彩的暑期时光,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注入别样活力。

阅读分享:文字间点亮世界的窗

课堂以“方法-兴趣-意义-分享”为主线层层展开。支教老师先系统讲解精读与泛读技巧,结合实例说明如何抓住文章重点、梳理脉络,引导孩子们理解不同阅读方式的适用场景。

为激发兴趣,支教大学生穿插讲述鲁迅刻“早”字自勉、冰心童年读诗入迷等趣闻,幽默的语言逗得孩子们笑声不断,原本略显枯燥的方法讲解变得生动鲜活。课堂最后,分享会成了孩子们的展示舞台:低年级学生用童真话语描述童话里的奇幻世界,言语间满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高年级学生则结合生活经历,畅谈《朝花夕拾》中的成长感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奋斗精神,赢得阵阵掌声。

1.png 

图为小朋友分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奋斗精神

手工课堂:小手捏出大世界

在第一周的特色课程中,轻黏土手工课成为孩子们发挥创意、体验动手乐趣的生动课堂。支教队员准备了色彩丰富的轻黏土材料,以“创意美食”为主题,引导孩子们通过捏、揉、粘等动作,将无形的想象转化为有形的作品。

实践团队队员先示范基础技法:取适量黏土揉成球状,再按压成不同形状的“面包片”,用红、绿两色分别塑造“番茄片”和“生菜叶”,最后组合成层次分明的汉堡模型。简单易懂的步骤让孩子们迅速投入创作,低年级小朋友尤其对汉堡造型充满兴趣。他们专注地挑选黏土,用稚嫩的小手将黄色黏土压成“面包”,红色捏成不规则的“肉饼”,还不忘用白色搓出细小的“芝麻”粘在顶部,尽管作品线条略显粗糙,却处处透着童真的细致——有的孩子特意增加“夹层”,说要做“给妈妈的爱心汉堡”;有的给汉堡“配”上黏土做的“小盘子”,细节里藏着对生活的观察。

2.png 

图为小朋友分享手工课制作的铅笔

诗词朗诵:古韵中唤醒文化的芽

诗词鉴赏课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大会”拉开序幕。“‘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什么?”“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哪些?”支教讲师的提问刚落,孩子们便争相举手,抢答声此起彼伏,在轻松互动中重温学过的经典。

随后,支教老师示范讲解朗诵技巧:“注意停顿和语调,比如读‘举头望明月’时,声调要轻柔,仿佛真的在抬头望月。” 孩子们跟着模仿,从字词的轻重缓急到情感的自然流露,逐渐学习要领。最后,课堂在集体朗诵《静夜思》《春晓》等经典教育篇目中推向高潮。琅琅书声里,古韵与童真交织,为校园添了几分诗意。

3.png 

图为小朋友争相举手

非遗文化:传承里触摸历史的脉

课堂上,讲师首先展示了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幅傩戏面具图片,从色彩入手解读其中深意,并播放傩戏经典片段,展示古朴的唱腔与夸张的肢体动作,让孩子们直观感受这项艺术的独特韵味。讲师同步讲解傩戏的历史渊源,从古代“驱邪纳福”的祭祀仪式,到现如今的文化传承,“原来面具里藏着这么多故事!”一名学生感叹。通过这类课程,让乡村孩子触摸非遗文脉,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

4.png 

图为小朋友分享对傩戏看法

据悉,今年是湖北科技学院“青辅学堂”服务队到崇阳县金塘小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年,两年的坚守让志愿者们更加坚定了服务社会的初心。在未来的12天里,服务队将继续在金塘小学开展系列特色活动,用知识与陪伴为当地儿童的假期添彩,助力他们在探索中描绘多彩人生。


责任编辑:曹琳,何佳珞,湖北高校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