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学院:青春护航,爱暖“星”途——“希望”实践队赴心之初特殊教育学校,助力特殊儿童成长帮扶行动
本网讯(通讯员 金文双 摄影 熊峰)七月的武汉,暑气渐浓,却挡不住青春志愿的脚步。7月2日-7月15日,教育与外国语学院“希望”实践队的10余名队员怀着热忱与期待,走进武汉心之初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护航特殊儿童成长”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参与教学辅助、互动陪伴与心得交流,队员们以实际行动为特教事业注入青春力量,用温暖与耐心点亮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
精心筹备:以专业与细节筑牢帮扶基石
为确保活动精准对接特殊儿童需求,实践队在前期筹备阶段下足“绣花功夫”。针对自闭、脑瘫等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与行为习惯,团队特邀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开展专项培训,内容涵盖“非语言沟通技巧”“情绪安抚方法”“游戏化教学设计”等实用技能,并通过模拟课堂场景演练,帮助队员掌握与特殊儿童互动的“温柔密码”。

物资准备同样细致入微:队员们自筹资金采购了触觉感知玩具、彩色认知卡片、手工折纸材料等教具,按“课堂教学区”“感统训练区”“艺术创作区”分类打包,甚至为情绪敏感的孩子准备了降噪耳机、安抚玩偶等“暖心小物”。“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搭建更安全、更有趣的探索桥梁。”实践队队长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说。
沉浸式陪伴:在课堂内外书写爱与责任
每日清晨,队员们都会提前抵达学校,协助老师完成晨检、教室布置等准备工作。
在“能力启蒙课”上,队员们化身“小老师”,在听说练习环节,他们用夸张的口型和趣味卡片引导孩子发音;算数课上通过“数字积木”游戏帮助孩子理解数量概念;感统课上,他们跪在垫子上,手把手辅助孩子完成平衡木行走、触觉球按摩等训练,额头渗出的汗珠与孩子脸上绽放的笑容交相辉映。

在“潜能探索课”中,实验课上的“水的浮力”小实验让孩子们好奇地伸出小手触摸气泡;感知课上,队员们带着孩子触摸不同质地的布料,用“软乎乎的”“刺刺的”等简单词汇引导表达;复训环节,他们则一对一陪伴孩子巩固上午所学,当有孩子成功认读词语时,队员们比自己取得成绩还要激动。

“特教老师不仅要教学,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都不能放过。”队员王同学在协助管理课堂秩序后感慨道。当看到老师用三年时间教会一个孩子说“谢谢”,用拥抱化解孩子突如其来的哭闹时,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特教工作的“慢”与“难”,更读懂了这份职业背后深沉的爱与坚守。
感悟成长:以微光汇聚长期主义的力量
夕阳西下,活动在孩子们的挥手告别中接近尾声。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感悟,笔记本上写满了触动与思考:“原来简单的‘你好’,他们可能需要练习上千次”“当孩子主动牵起我的手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实践队指导老师鼓励大家:“短暂的陪伴是种子,持续的行动才能让爱生根发芽。”

据悉,“希望”实践队已与心之初特教学校达成长期合作意向,未来将通过“每月志愿服务日”“线上课程资源包”“大学生特教技能工作坊”等形式,将帮扶从“一次性活动”转为“常态化行动”。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写“特殊儿童的成长需要‘慢慢来’,但我们的爱与行动,永远‘不等待’”。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青春与童心的双向奔赴,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担当。当志愿的微光汇聚成炬,定能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带来更多温暖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