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青春足迹丈量硒乡沃土,“健康+文化”双赋能唱响乡村振兴“硒”望之歌
本网讯(通讯员 陈思义 张雨洁 朱巧玲)七月的乡村,蝉鸣渐起,生机盎然。湖北民族大学乡村振兴硒望健康传播恩施实践团,带着青春热忱走进乡村,从溪丘湾村到穿心岩村,从红色文化浸润到茶香飘溢,从田间调研到健康文化双送暖,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实践初期:红色铸魂,茶香传韵
7月15日起,乡村振兴硒望健康传播恩施实践团的乡村振兴之旅正式启航。在实践初期,实践团小分队聚焦“文化浸润”,率先开展了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成员们走进乡村院落、文化广场,用鲜活的革命故事、本地的红色记忆,为村民们讲述先辈们的奋斗历程,让红色基因在乡村土壤中代代相传。
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团队精心策划了茶文化宣讲。从茶叶的种植历史到传统制作工艺,从茶文化的内涵到现代茶饮健康知识,实践团成员用图文结合、现场演示的方式,让村民们深入了解家乡茶叶的价值,也为茶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注入青春活力。

与此同时,实践团的另一支小分队在社区的活动室里,实践团成员们也用心地为当地的孩子们辅导作业——这是多地实践的生动见证。他们握着铅笔耐心圈画重点,用生动例子拆解公式,把抽象的知识点变成孩子能听懂的小故事。从数学题的步骤梳理到作文的思路引导,从错题的细致订正到学习习惯的悄悄培养,成员们用专业和耐心填补课后辅导的空白,让家长们不再为“辅导难”焦虑,让孩子们在陪伴中收获知识与信心。这一笔笔作业上的批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爱心为成长护航的温暖注脚。

实践中期:深入茶厂,调研赋能
经过初期的文化铺垫,实践团将目光投向乡村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活动中期,团队走进当地茶厂,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成员们与茶厂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茶叶种植规模、生产流程、销售渠道以及当前面临的发展难题。
在茶园里,大家亲手体验采茶环节,感受茶农的辛劳;在生产车间,仔细观察杀青、揉捻、烘焙等工艺,记录下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细节。调研中收集的一手资料,不仅为团队后续助力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更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守好文化根脉,也要激活产业动能。

实践后期:健康文化双送暖,青春力量驻山间
7月23日,实践团的乡村服务迎来高潮。当天,团队携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彩虹”服务队、三峡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实践调查志愿者,共同走进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穿心岩村,开启“健康+文化”双赋能模式。

健康服务现场热闹非凡,湖北民族大学临床疼痛学教授王松针对农村常见健康问题,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解疼痛预防和日常保健知识。村民们围坐聆听,提问不断,实践团成员一边记录问题,一边协助教授演示按摩放松手法。
更暖心的是,恩施州兴蜂尚蜂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为孩子们捐赠了恩施山花蜜,甜甜的蜂蜜不仅甜了味蕾,更暖了人心。
教育帮扶课堂上,活力满满。我们团队精心策划“一起来说普通话”特色课堂里,趣味绕口令、情景对话让孩子们踊跃参与;武汉大学“彩虹”服务队的音乐课堂上,《萱草花》的童声悠扬动听;三峡大学志愿者的诗歌创作课上,一首《父亲的手》示范教学,让孩子们感受文字的力量。知识传递间,梦想的种子也悄然种下。

当天下午,实践团还带着实践思考,参与了“地方·媒介·健康 第二届巴东野三关文学地理学研讨会”。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御娇和学生科老师陈思义的带领下,成员们与高校专家、媒体代表、本地作家围绕健康传播、地方文化挖掘等话题深入交流。实践见闻的分享、专家建议的启发,让团队明确了“用文化赋能健康传播、以媒介讲好乡村故事”的新方向。
从红色宣讲的初心传承到茶厂调研的脚踏实地,从健康服务的贴心守护到文化课堂的梦想播种,这个七月,高校实践团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需求,用专业服务回应群众期盼。未来,他们将继续带着热忱扎根乡村,让健康与文化的种子在田野山间生根发芽,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持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