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跨域协同赋能纺织教育,红色研学涵养青年担当
本网讯(通讯员 李金枝 向婷 )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产教融合的战略背景下,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织就未来”实践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探寻纺织文化、绘就纺织地图”为主题,于7月开展为期10天的江南地区校际交流与红色研学活动。实践团前往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纺织领域知名高校研学,同时深入无锡博物院、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走访、深度交流与沉浸式体验,全方位探寻纺织教育发展脉络,深刻感悟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新时代纺织学子传承文化、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更为推动纺织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校际联动 共谋纺织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纺织教育领域的校际联动,让优质资源在交流中实现共享共用,实践团走入江南四所纺织高校,重点探寻其在学科建设中的突破路径与人才培养上的特色经验。通过深度研讨与实地探访,实践团为跨校协同发展夯实基础,共同绘制纺织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在苏州大学,实践团与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的师生围绕学科建设深入研讨。副院长陈廷提出“优势互补、常态化交流”的合作构想,建议共建学术研讨会与特色课程体系;系主任张岩则强调以人才培养为纽带,推动教学资源共享。研究生们分享的“夯实基础+科研实践+前沿追踪”考研经验,为本科生的学业规划点亮了灯塔。

(图为实践团在苏州大学开展校史馆、实验室参观与座谈会活动)
江南大学校史馆里,实践团成员了解了江南大学在纺织教育领域的百年积淀与成就,梳理出中国现代纺织高等教育发展脉络。随后与王平教授等开展座谈会,围绕“新时代纺织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讨,王教授就本科科研能力培养给出具体指导。之后成员深入实验室,与研究生沉浸式交流,切身感受科研范式,此次活动深化了两校合作共识,为协同创新注入活力。

(图为实践团于江南大学开展校史馆参观、座谈会及学术交流活动)
浙江理工大学的红色文化讲习馆与丝绸博物馆里,红色精神与纺织文化的交融令人动容。实践团成员在古老的织机与红色史料间穿梭,感受着纺织人在革命年代的担当。座谈会上,双方就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达成资源共享共识,让跨校合作的蓝图愈发清晰。

(图为实践团在浙江理工大学进行红色讲习馆、丝绸博物馆参观及师生座谈会活动)
在东华大学,成员们参观校史馆,通过史料和实物了解东华大学在纺织领域的发展脉络与卓越成就;随后走进纺织面料技术重点实验室,近距离接触前沿科研设备与成果,直观感受行业变革力量。与学院教授及研究生在读校友座谈,师生们分享的考研规划与科研经验,既有具体的学习方法,更有对青年使命的阐释,让成员们在专业成长之外,更感受到了传承行业精神的责任。

(图为实践团在东华大学进行校史馆、纺织面料技术重点实验室参观与座谈交流)
红色浸润 厚植青年学子家国情怀
纺织行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革命年代的纺织人曾用手艺支援斗争,用布料传递信仰。为深刻理解这份历史渊源,实践团选取无锡、上海等地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物见证与场景还原,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成长动力。
无锡博物院的“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展览前,一件件实物展品默默诉说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故事。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先辈们为理想拼搏的温度,使命感在心中悄然升腾。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无锡博物院“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展览馆)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弹孔墙前,斑驳的痕迹是“八百壮士”英勇抗争的无声见证。大家轻抚墙面,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与呐喊声,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上海四行仓库)
中共一大纪念馆内,珍贵的文物串联起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从泛黄的文件到简陋的办公用品,每一件都在诉说着建党初期的艰辛与坚定。实践团成员纷纷感慨:“历史场景的震撼让我们深刻理解爱国内涵,我们必将红色精神融入行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合影)
双轮驱动 谱写纺织教育发展新篇章
这场“校际合作+红色研学”的双轮驱动实践,为纺织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学科建设上,武汉纺织大学与四所高校在智能纺织技术、功能材料研发等领域形成优势互补,为产学研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人才培养中,跨校交流为本科生提供了从学业规划到科研实践的全链条指导。
红色研学让革命精神成为青年成长的动力。实践团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校际资源共享,用所学服务国家发展,为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合影)
经纬交织,是教育协同的网络;红心向党,是青年奋进的引擎。武汉纺织大学“织就未来”实践团的长三角之行,既是一次纺织教育的探索,更是一场红色血脉的传承。纺织学子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以协同为笔、以红色信仰为墨,在纺织行业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