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青禾沃野——农学院暑期 “三下乡” 的振兴答卷
本网讯(通讯员 向建华)七月荆楚,稻浪轻涌。长江大学农学院 “青禾” 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带着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的初心,奔赴湖北石首,开启一场为期 5 天的 “三农” 探索之旅。从校园出征的誓言,到校地协同的启幕,再到田间地头的深耕,他们以青春为笔,绘就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出征:青春整装,使命在肩
7 月 9 日上午,长江大学农学院会议室里,“青禾” 实践队的出征仪式庄重举行。院党委副书记尹小华寄语队员:“从过程管理守安全底线、从任务实施保工作质效、从成果转化强系统梳理三个维度为实践锚定方向。”院团委书记付雪娇的安全教育如细密针线,织牢安全网 ——“每日打卡、外出必报” 的纪律要求,《个人安全责任书》的郑重签署,让青春的奔赴多了份沉稳。

队员们眼神坚定,他们知道,此行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农学人 “厚植学农爱农情怀”的使命出征。
启幕:校地同心,共赴振兴
同日下午,石首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内,校地合作的序幕正式拉开。石首市副市长孙正祥热情相迎:“石首的‘鸭蛙虾稻’正蓬勃生长,欢迎大家来探寻生态农业的密码!” 他细数石首农业特色,从 “一水双绿” 到 “一菜两用”,勾勒出农业现代化先行县的轮廓。

尹小华代表院方致谢:“石首是最好的课堂,希望同学们把论文写在田埂上!” 当孙正祥与尹小华共同为 “青禾” 实践队授旗时,鲜红的队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恰似校地协同的奋进号角。
深耕:科技赋能,田畴焕新
鸭蛙稻的生态交响
7 月 10 日,长安村的 “鸭蛙香稻” 基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 “田间课堂” 开课了。村支书赵文龙手持稗草与水稻,指导队员们辨 “禾” 识 “稗”:“水稻叶舌鼓鼓,稗草光溜溜!” 话音刚落,尹小华已卷起裤腿踏入泥水:“服务‘三农’,要先沾泥!” 队员们纷纷效仿,在泥泞中摸索拔草,欢笑声里,“谁知盘中餐” 的体悟愈发深刻。

更惊喜的是队员们发现了藏在稻秆间的福寿螺卵,赵文龙笑着解释:“鸭子就是它们的天敌,这就是生物防治!” 科技的因子还在基地里流淌:智能育秧基地里,流水线作业取代人工;田间诱捕器、杀虫灯精准防控害虫,“鸭蛙稻” 模式早在 2023 年就摘下湖北省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二等奖,更获央视《在希望的田野上》聚焦报道。
黑米基地的立体魔法
7 月 11 日,洪山实验室黑米基地里,“稻鸭虾” 共生系统刷新队员认知。高级农艺师杨正武指向稻田:“3 月放虾、4 月投鳅、6 月插秧、7 月放鸭,一水多用,一亩多收!” 这片稻田里,水稻、小龙虾、鸭子和谐共生,遵循 “三不一精” 原则(不用农药、化肥、渔药,精准喂料),既护生态,又提品质。

更令人振奋的是黑米的 “抗疫密码”——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发现,黑米膳食可提升新冠疫苗保护力(特异性 IgG 抗体重量较对照组提升 2-3 倍,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延长 30% 以上)。基地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带动 287 户农户增收,32 户贫困户年均增收超万元。杨正武感慨:“政府修的硬化路、排水渠,就是我们的致富桥!”
悟道:青春淬火,初心如磐
5 天实践,队员们的皮肤晒黑了,眼神却更亮了。在 7 月 14 日的成果分享会上,石首市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副校长刘利芳点赞:“你们把青春活力注入田埂,让‘三农’更有希望!” 实践队长臧仕骏分享到:“拔草时的泥泞,让我懂了农学人的根该扎在哪。”

付雪娇寄语未来:“这是起点,不是终点。期待与石首续写更多振兴故事!” 从 “识稗草” 的课堂,到 “稻鸭虾” 的探索,队员们终于明白:“三农”的沃土,既是课堂,更是考场;青春的汗水,既是付出,更是收获。
收官:知行合一,筑梦未来
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早已超越实践本身。长江大学农学院的 “三下乡”,不仅是学子们的成长试炼,更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科技赋能撞见生态智慧,当青春热血邂逅沃土,一幅 “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 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未来,“青禾” 的故事还将继续。他们知道:中国的农业振兴,需要更多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年轻人;乡村的希望田野,永远向怀揣初心的追光者敞开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