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入梧州解码茶香基因,亲炙六堡茶非遗的活态密码​
发布日期:2025-08-10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浏览量:43

本网讯(通讯员 洪爱彤 何丽香 摄影 陆唯)为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保护与研究,探究其发展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苍梧寻韵队于7月15日至7月19日深入广西梧州六堡镇,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与发展”的田野调查。团队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与科学验证,系统解码六堡茶千年技艺的活态传承密码,为非遗保护提供学术支撑与实践智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苍梧寻韵队社会实践_01.jpg

在六堡镇核心茶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寻韵苍梧队成员身着采茶服,亲历茶叶采摘与古法制茶全过程。队员们躬身于千年古茶林间,严格按照“一芽两叶”标准进行鲜叶采摘,并深入非遗传承人谢妮大师的老茶坊,近距离观摩与体验关键工艺环节。面对200℃高温的铁锅,谢大师亲自示范杀青要领:“‘快、匀、透’三字诀,手温感知就是核心标准!”团队成员在指导下,切身感受茶叶水分蒸发与香气形成的临界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苍梧寻韵队社会实践_02.jpg

寻韵苍梧队深入现代化茶企车间,系统记录并解析六堡茶核心技艺“双蒸双压”的科学内涵:初蒸软化茶叶纤维,首压塑造基础形态;复蒸激活内含物质活性,二压锁住馥郁茶香。谢妮大师在访谈中强调工艺的精准性:“蒸汽渗透度与压机力度,毫厘之差便决定了茶汤醇厚度的千里之别。”团队通过水质检测与气象监测,科学验证了六堡河特定山泉水的矿物质成分、pH值与渥堆发酵所需的年均湿度超80%、昼夜温差达10℃的独特气候环境,为“离了六堡水土,就做不出六堡茶韵”的传统智慧提供了数据支撑。老师傅形象地将当地高湿度云雾称为保障发酵成功的“天赐茶山盖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苍梧寻韵队社会实践_03.jpg

在梧州市六堡茶文化博物馆,泛黄的清代“六堡茶出口检验章程”手稿、古老的茶船古道票据与茶箩,以及马来西亚侨民捐赠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茶膏罐等珍贵史料与实物,向团队生动述说着六堡茶作为“侨销茶”的辉煌历史与文明纽带作用。“从祛湿良药到文化信物,六堡茶承载的是一部流动的中华文明交流史。”博物馆引导员如是解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苍梧寻韵队社会实践_04.jpg

寻韵苍梧队还深入茶农家庭的调研,揭示了技艺传承的现实挑战。青年茶农坦言技艺习得周期长、标准化程度低,“掌握炒青火候需三年之功,年轻人难留乡。”六堡镇干部介绍了将古法制茶坊融入乡村旅游线路的探索,但指出冷链物流与品牌保护仍是发展瓶颈。一位非遗传承老师更是殷切呼吁:“亟须更多懂广西、懂茶、懂技术的专业力量支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苍梧寻韵队社会实践_05.jpg

调研尾声,团队与六堡茶传承大师、梧州市级非遗传承人蒋永春、蒋金新进行了深度对话。大师明确指出,六堡茶发展的核心在于坚守“双蒸双压”古法精髓,同时创新传承模式。为此,他提出系统性建议: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将火候把控等经验性技艺转化为可视化教材;设立青年茶农创业基金,以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模式留住人才;引入智能温控技术,建立智能仓库,破解茶膏等产品的冷链物流短板;升级“茶旅融合”项目,将传统制茶坊转型为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心。“这不仅是古老技艺的延续,更是让世界品味中国智慧、见证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可见,老师傅对六堡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苍梧寻韵队社会实践_06.jpg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寻韵苍梧队团队的此次调研,是高校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积极实践。通过跨学科的田野调查方法,团队不仅深度挖掘了六堡茶制作技艺的科学密码与文化基因,更精准诊断了其传承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并汇集传承人智慧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为六堡茶非遗项目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高校智慧与学术力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苍梧寻韵队社会实践_10.jpg


责任编辑:刘广胜,凌杰,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