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追光逐梦”实践队赴苏州探秘光电产业产学研融合
本网讯(通讯员 满意 韩天阳)7月8日至12日,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追光逐梦”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苏苏州——这片光电技术创新的热土,以走访企业、研学高校、对话专家、参与产业大会等多元方式,解锁光电产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密码。队员们在一线触摸技术前沿,在交流中体悟科学家精神,更以青年视角探寻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青春思考。这场“追光之旅”,不仅是对产业的深度观察,更是一次青春与科技的双向奔赴。
企业探秘:于创新现场看见“中国智造”的锋芒
从英诺赛科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的自动化流转,到天弘激光“以光为刃”的精密制造;从屹东光学电子显微镜下的纳米世界,到工信部电子五所里AI与制造业的深度耦合——苏州光电企业的创新实践,为队员们铺开了一幅鲜活的产业画卷。
在英诺赛科,“快乐、感恩、激情、表现、年轻”的“HAPPY”文化墙格外亮眼。透过洁净车间的观察窗,8英寸硅基氮化镓外延片在产线有序流转,技术总监汪可博士的介绍掷地有声:“这条全球领先的量产线,让我国氮化镓功率器件摆脱进口依赖。”队员们不禁提笔记录下这一“中国芯”的突破时刻。

图为实践队参观英诺赛科技术展厅
“一束光如何‘雕刻’精密零件?”带着专业疑问,实践队走进天弘激光。生产车间内,激光切割设备正以微米级精度加工新能源汽车电池极耳,让队员们直观感受激光技术对现代制造精度标准的重塑。“从消费电子到航空航天,激光是‘智能制造’的‘光之笔’。”董事长金朝龙的话,不仅解答了疑惑,更在队员心中勾勒出激光技术赋能“中国智造”的壮阔图景。
屹东光学的先进实验室里,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下的原子晶格图像纤毫毕现。产品工程师沈哲灵的讲座揭开“从微米到纳米”的视觉革命:“传统光学显微镜受限于光的波长,而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特性,让我们‘看见’了原子。”正是这些精密“科研之眼”,推动着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创新突破。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AI视觉检测系统以毫秒级速度捕捉产品微米级缺陷,数字孪生平台则通过实时数据交互,构建出与物理产线同步的虚拟镜像。“这么多的成果,都是产学研协同的结晶。”工作人员的介绍,让队员们完整见证了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到产业界的全链条跃迁。

图为实践队参观研究所实验室
学界对话:于坚守之中读懂科学家精神的内核
实践队与多位光电领域专家的深度对话,让“安下心来、专心致志、迷恋至深”的“安专迷”精神,成为刻在队员心中的印记。
江南大学理学院朱华新副教授的实验室里,应用于嫦娥卫星的光学镀膜组件静静陈列。“航天领域的可靠性,是用微米级精度堆出来的。”他回忆起酒泉靶场的环境实验:“一批镜片在戈壁搁置一年,每次测试都像‘高考’,最终卫星回传的清晰图像,是最踏实的回报。”以“把个人理想镀进国家需求的‘膜层’”为喻,他用十五年光学薄膜研究经历,生动诠释了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的同频共振。
云端连线中,长春光机所朱明研究员以三十年科研征程诠释科技报国。“上世纪90年代,我们用286计算机编写代码,在漠河零下40℃调试设备。”他回忆攻克光学武器“三无”困境的经历时坦言:“核心技术买不来,必须自己啃硬骨头。”“我们啃下的硬骨头,要成为年轻人的垫脚石。”这句期许,让屏幕前的队员们动容。
“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朱华新对学生的要求,与朱明“带学生赴外场实验”的育人理念,共同勾勒出学者的担当。满意队长在笔记中写道:“科学家们把冷板凳坐成热根基,这才是真正的‘追光者’。”
产业聚能:于前沿探索触摸光电未来的脉搏
从苏州大学的实验室到光子产业大会的会场,实践队在“高功率激光”的技术突破与“光领万物”的产业蓝图中,感知着光电领域的未来方向。
苏州大学光电学院袁孝教授的“高功率激光”讲座,揭开了这一“大国竞争战略高地”的面纱。他深入浅出地解析:“高平均功率激光受限于热效应,高峰值功率激光受限于非线性效应,而光谱锁频技术是破题关键。”研讨环节中,队员们围绕体Bragg光栅的角谱选择特性深入探讨,真切体会到“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源头活水”的深刻内涵。
2025中国(苏州)光子产业发展大会上,国内顶尖学者与产业领袖齐聚,聚焦光子技术创新应用。从高功率激光技术在深海焊接的突破,到光芯片国产化替代的重大成果,一系列前沿报告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光子技术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图为实践队在中国(苏州)光子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合影
结语:以青春追光,向未来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此次苏州之行,让实践队队员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光电人才的使命,不仅是追逐技术前沿,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秉持“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与“敢为人先”的勇气,光电学子正以青春之力,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