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寻根上井冈 一路山歌一路情——2018年湖北省高校延安精神教育工作骨干实践研修报告
发布日期:2018-08-09
浏览量:100

千里寻根上井冈  一路山歌一路情

 

2018年湖北省高校延安精神教育工作骨干实践研修报告

鄂州职业大学  陈中林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的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映山红》)

一首耳熟能详的红歌,在井冈山大学李忠教授那温婉深情的演绎下,荡气回肠,深深扣动着现场我们每一位学员的心扉。这是我们开启井冈山寻根之旅的第一堂专题教学课——“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自此,《映山红》的旋律就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每到一处,记忆中的井冈山红歌就像挥之不去的漫山云雾萦绕在我的脑海,一种对于革命英雄主义的崇敬便会油然而生。

 

黄洋界上炮声隆

按照行程,开班仪式后的当天下午,我们便驱车前往黄洋界,寻找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激烈战斗。

黄洋界海拔1343米,是五百里井冈五大哨口之一,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从黄洋界前的一个广场缓步走过,经由好汉坡拾阶而上。当年红军修筑的哨楼、工事和那门迫击炮还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上毛泽东的手书《西江月 井冈山》鎏金大字,气魄逼人,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烽火岁月,眼前浮现出黄洋界保卫战的场景,耳畔响起隆隆的炮声……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 井冈山》)

黄洋界保卫战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历史,一段为了人间正义而燃烧激情和生命的历史。9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已经看不出当年的险峻,也听不到当年的隆隆枪炮声和嘶杀声。只有那高大耸立的纪念碑,在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致敬,黄洋界保卫战的先烈们!

 

红米饭南瓜汤 秋茄子味好香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红色山歌的摇篮!带班员小兰,是个能说会唱的当地帅小伙儿,在前往大井毛泽东故居的大巴车上,他为我们清唱了一首传唱至今的当地民谣:

“红米饭 南瓜汤,秋茄子 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唱者动容,听者动心,一种对于往昔岁月的追忆油然而生。站在当年国民党进攻大井时留下的布满子弹洞的残墙前,小兰向我们介绍,这个 “人口不足两千,产量不足万斤”的大井,就是毛泽东带领红军进驻井冈山的第一落脚点,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成为了红军战士的后方根据地。残酷的斗争、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战士们的乐观精神击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这首红色民谣,当年曾飘荡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城乡山水之间,激励着红军将士和工农群众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五次“围剿”,一往无前地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三湾降了北斗星

是谁,确立和铸造了人民军队的军魂?怀着敬畏之心,我们前往三湾改编旧址,去寻访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一下车,我们就被枫树坪前四棵并肩耸立的红枫古樟所吸引。据讲解员介绍,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就是在这里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确立的“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从政治上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三湾,井冈山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就这样被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成为永恒……

   驻足枫树坪,先辈的余音仿佛依然在我们耳边响起:

“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通明;一九二七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司令;三湾来了毛司令,带来将官带来兵;红旗飘飘进三湾,九陇山沟闹革命。”(《三湾降了北斗星》)

90多年过去了,三湾的红枫古樟依然苍翠挺拔,而这首地道的井冈民谣就像一种精神气质,一直贯穿在几代人的记忆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

 

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

7月的井冈,骄阳似火。但一路上郁郁葱葱翠竹,却给我们送来了一丝清凉。经过一段崎岖山路的艰难跋涉,一幢幢白墙灰瓦古色古香的房子出现在我们面前。茅坪,这就是革命圣火点燃之地,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让我梦绕神牵的八角楼。

 八角楼,是一栋赭黄色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房。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主席就是在这里,在一根灯芯的清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光辉思想。就是这微弱的油灯之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陷入困境和迷茫的中国革命照亮了胜利前进的航程。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八角楼的灯光》)

《八角楼的灯光》,唱出了人们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敬仰,引来了世界人民关注的目光。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在即将离开这块红色的土地的前一天,我们头顶烈日赶到小井红军烈士墓祭拜凭吊。这是一座不很起眼的烈士墓,却因其悲壮与凝重而格外让人铭心刻骨。

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敌人在多次进攻不得手的情况下,买通了当地游民陈开恩带路,绕过红军正面阵地偷袭了小井村。在医院养伤的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共130多人因来不及转移,全部落入敌军手中并惨遭杀害。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没能留下自己的姓名,最小的只有14岁......

青山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两年多时间里,四万八千多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三分之二以上的都是无名英雄。是他们,用信念和意志绘就了井冈山的颜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

为期五天井冈寻根之旅,感动无处不在。登上前往火车站的返程大巴,心头陡然平添了一股怅然的离意。透过车窗仰望,巍巍井冈,逶迤挺拔,翠竹千叠,一丝夺人心魄的悠长旋律再次弥散在我的脑海: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啊头……”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走到天边哟记心头。老妹等哟你长相守,老妹等你哟到白头。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革命胜利哟你回头……”(《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其实,红军阿哥已经走远了,只有那红色的山歌,依然在巍巍五百里井冈的崇山峻岭间久久回荡,先烈们用生命播下的红色火种,始终没有离开井冈山!那一刻,我的眼泪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