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功举办“心之芦苇荡”特别系列讲座第三讲
本网讯(通讯员 姜楠)12月7日19:00,“心之芦苇荡”特别系列讲座第三讲暨第234期心灵之约讲座顺利开展。本期讲座主题为“让痛苦降落:猫、食物、书写与人”,主讲人是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刘芊滋老师。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面向全体华中大与天津大学师生开展,在为期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刘芊滋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如何安放痛苦的感受,重建与世界和自我的连接。
讲座伊始,刘芊滋老师从近期同学们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出发,提出当下可能存在的两种交织的现象:一方面是快乐似乎变难了,另一方面是痛苦更不容易被安放了,并引出本场讲座的关键词:重连。讲座中,刘芊滋老师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和熟悉的事物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引导大家学会重连。
刘芊滋老师首先提到了猫咪的治愈效果。猫咪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小动物,从触觉、视觉、情绪、性格特质等方面治愈了人类。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猫咪的性格,它们慵懒而放松,边界清晰、独立又迷人,可以说能带给每个人暂停时间的能力。在校园生活中,刘芊滋老师向大家展示校园中的部分网红猫咪,如经常盘踞在百景园门前的猫咪“雀雀”,提出了“云吸猫”的方式,既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享受猫咪带来的快乐,又无需耗费时间精力,吃“铲屎官”的苦。
随后,刘芊滋老师提出食物具有的情感与连接功能。刘老师以专业的学术理论,详细讲解了心理学中的烹饪疗法。在烹饪中,隐藏了思考、情绪记忆、合作分享等步骤,是获取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标签。尤其是饮食喜好、食物感知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味和联结功能。
在书写方面,刘芊滋老师认为书写是一种找回内在自我的重要过程,她着重强调了纸笔具有心流体验、穿越时空和踏实稳定感的重要力量。在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新的自我视角,能够让期许得到自由流淌、内心得到安放。刘老师还向同学们解释了书写并没有特殊的规则,可以随意书写,如记录发散思维、生活中的三件好事日记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方式。
最后,刘芊滋老师以自己最近的亲身经历作结,鼓励大家重建与自我的联结、与他人的联结、与世界的联结。刘老师认为,人应当正视自我感受与想法,发挥心理效能,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地尝试去做,去感受和体验世界的美好。之后的提问环节,大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刘芊滋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大家一一解答,同时也有不同思想的碰撞。提问结束后,大家表示了对刘老师的感谢,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