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阳光小屋”驻社区 打造一站式社区里的“心灵栖息地”
本网讯(通讯员 卢京希 徐佳)湖北文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署要求,将“阳光小屋”心理工作站建设与“一站式”学生社区深度融合,构建起“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机制共通”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实现了心理育人与社区育人的同频共振,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阵地共建:构筑嵌入式心灵家园,让心理服务触手可及
“阳光小屋建在学生社区里,就像把心理咨询室搬到了学生宿舍门口。”学院心理辅导员徐佳老师介绍,自工作站成立以来,日均接待学生咨询10余人次,解忧信箱收到信件200余封,成为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内颇具人气的“心灵驿站”。这种“嵌入式”阵地建设模式,打破了传统心理咨询室的距离感,让心理健康服务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融入”,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圈。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核心在于“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数学与统计学院将“阳光小屋”心理工作站嵌入湖北文理学院新区15栋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集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知识普及于一体的物理空间,使其成为学生“看得见、进得来、信得过”的心灵港湾。
工作站内设置解忧信箱、朋辈辅导室、团体活动室等功能区域。解忧信箱作为“心灵的秘密港湾”,鼓励学生通过匿名信件宣泄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由心理委员定期收集整理,联合辅导员进行针对性回应,形成“倾诉—反馈—治愈” 的闭环。团体活动室则通过开展“情绪调色,悦享成长”“心灵之旅,团队共成长”等主题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提升心理调节能力。此外,工作站内还设置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角,定期更新心理科普海报,让学生在社区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阳光小屋”心理工作站
活动共联:打造全天候成长矩阵,让心育元素浸润社区
数学与统计学院以“阳光小屋”为枢纽,在社区内开展“晨心、午间、夜话”全天候心理健康活动,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日日有陪伴”的育人格局。清晨心语是每日能量补给站,通过线上群聊渠道,每日清晨向师生推送心理健康小贴士、天气预报和励志语录。“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哭泣,而是含着泪继续奔跑”“学会与压力和解,才能轻装上阵”等暖心话语,成为学生开启美好一天的“心灵早餐”。数据显示,该栏目累计推送1500余期,覆盖师生超2万人次。
“清晨心语”暖心话
以沉浸式主题活动进行心灵体验。依托社区操场、活动室等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4月“敞开心扉,共筑信任”户外减压活动,通过团体游戏帮助学生释放学业压力;5月“5・25心‘晴’小镇”系列活动,融合“心茧化翼,艺愈星河”等元素,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探索内心世界。年均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0余场,参与学生超1500人次,形成“一活动一品牌”的良好态势。
“心茧化翼,艺愈星河”主题活动作品
以心理班会搭建朋辈互助新平台。将心理班会从传统教室延伸至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情绪管理与生命意义探索”“五二五,我爱我”等主题班会。例如,信息2412班通过观看《什么是“525”心理健康日》,增强学生关爱自己意识;数学2413班在操场开展“心沐春光,悦纳自我”活动,以游戏互动增强团队凝聚力。这种“社区即课堂”的模式,让心理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队伍共育:锻造专业化朋辈梯队,让学生成为心育主角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数学与统计学院以“阳光小屋”为依托,构建“辅导员—心理委员—朋辈辅导员”三级朋辈辅导体系,将心理工作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定期开展心理骨干培训,邀请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专家、心理咨询师等,围绕“危机识别与干预”“沟通技巧与情绪管理”等主题授课。年均开展培训5场,覆盖心理委员、宿舍长等200余人次。培训中设置案例模拟、小组讨论等环节,通过“理论+实操”模式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参加培训后,我学会了如何用‘共情式倾听’帮助同学疏导情绪,现在室友遇到烦恼都会主动找我聊聊。”心理委员小李分享道。
建立“学院社区—班级—宿舍”三级预警网络,依托每月两次的心理安全研判会,由各班心理委员汇报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同时,学院通过心理情景剧大赛、案例分享会等形式,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朋辈育人品牌,学院原创的心理情景剧剧本《看不见的枷锁》《心的暖阳》分别获得学校一等奖、二等奖,通过真实故事演绎传递心理正能量。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机制共通:完善立体化治理格局,让心育工作行稳致远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长效运行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学院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形成“预防—干预—转介”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实现心理育人与社区管理的深度融合。
预防教育常态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就业指导等全过程,开设“新生适应”“压力管理”“职业心理”等专题讲座8场,覆盖学生1200余人次。危机干预精准化。建立社区心理危机应急处置预案,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校医院等形成联动机制。一旦发现高危个案,立即启动“辅导员—心理中心教师—家长”三方沟通,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转介”。发展性辅导个性化。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个性化心理服务:为学业困难学生开设学习心理工作坊”,通过专注力训练、时间管理指导等提升学习效能;为毕业生开展“职场心理调适”“求职避坑指南”讲座,帮助缓解就业焦虑。这种“一人一策”的精准服务,彰显了“以生为本”的育人温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站式学生社区则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关键平台。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实践表明,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场域,而心理育人则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温暖的人文底色。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通过阵地的“嵌入式”、活动的“浸润式”、队伍的“内生式”、机制的“协同式”,实现了思政工作与心理育人的化学反应。未来,学院将继续以“阳光小屋”为支点,撬动社区心理育人新生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温暖的环境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心理力量。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