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大精神·我的红色记忆”施洋故里探访记
发布日期:2025-06-05
来源:湖北日报
浏览量:152

湖北日报通讯员 邱亮

到底什么样子的屋子,会是诞生英雄的所在?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土地,会是哺育英雄的故乡?怀揣着疑问,怀揣着敬意,近日我踏入位于竹山县麻家渡镇桂花树村1组的施洋烈士故居。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施洋烈士的先祖就迁居于此。据调查,施家初迁杨家河时,只建了坐南朝北三间房,面阔13.5米,进深8.7米,建筑面积117平方米,俱是土木结构。看着那满是岁月痕迹的土坯墙体、泥瓦盖面,我禁不住在心中暗暗猜测,也许正是那接地气的“土木”,方才养育出了如土一般深沉厚重、如木一般坚韧顽强的施洋烈士。然而时光飞逝如流水,早已远去不可追,唯有院中野草年复一年,如约来见。

其实民国初年时,在施洋前辈出生的施家三间老宅西北处,还新建过一座四合院。这座新宅院坐西向东,面阔五间18.6米,一进两重一天井,左右各两厢房,总进深20.6米,加上附属设置占地600余平方米,比照老宅的土木结构,多加了一个砖,是更结实的砖土木结构。但不幸的是,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那一年,因为竹山地方反动民团没能成功捕杀农会主要成员施洋的堂弟施季高,恼怒之下,一把火烧进了新宅院。幸好,虽说只相邻5米,冥冥之中施家老宅得以幸免于难,又历经近百年风霜雨雪,始终向来者张开温和敦厚的怀抱,无声讲述过去的故事。

尽管如今的我们,只能看着这历史遗留下来的三间屋子,想象1889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一声清脆儿啼划破暑热。屋子里两侧墙壁上分成六部分的施洋前辈生平在诉说,三十余件施洋前辈使用过的遗物在记录,又三十三载春秋后,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迅速成长,实打实地于时代浪潮中迎头直上。有志青年高举革命的红色旗帜,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红星,成为英雄与榜样的代名词。他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是中国首位“劳工律师”,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地方总工会——武汉工团联合会的主要发起人与实际组织者。艰苦无所畏惧,生死置之度外,施洋前辈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刻,都在高呼“堂堂做人,反对强暴,劳工万岁”,用短暂却绚烂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前赴后继,贡献全部青春热血。

毛泽东主席曾在1939年2月于延安举行的“二·七”纪念大会上高度评价:“施洋同志的牺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是最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1983年12月25日,竹山县人民政府将施洋故居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依托施洋烈士故居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再一次对其开展修缮施工,同时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和红色精神的传承发扬。时至今日,施洋烈士故居早已成为竹山县开展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都要接待数万名游客和青少年儿童前来参观凭吊。而施洋烈士的种种优秀精神,从此不止充斥在这一方天地,而是悄然住进每一位游客的心里,跟随每一位曾经来过这里的人,去看看他和他那志同道合的同志们浴血守卫的土地,去看看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何等强大繁华。

在岁月的长河中,施洋烈士的光辉事迹如同璀璨星辰,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新时代的征程。近年来,竹山县积极创新红色旅游模式,将施洋故居与周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线路。游客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聆听施洋烈士的英勇事迹,还能亲身体验当地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让红色之旅更加丰富多彩,深入人心。村民们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如今,站在施洋烈士故居前,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位英勇无畏的工人领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那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以及为了工人阶级利益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在这片被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中国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向繁荣昌盛的未来,而施洋烈士的精神,也将如同不灭的火焰,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走进施洋烈士故居,重温战火纷飞的日子,我满怀敬佩,满心感慨;走出施洋烈士故居,触目蓝天白云、红花绿草,我自觉担起时代使命,主动接过时代旗帜。不会辜负,不能辜负——秋风渐渐起了,属于我们这一辈的奋斗果实,也该装点祖国壮丽山河了。

责任编辑:朱君